“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枕河而居”是苏州人绝美的水乡记忆。
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的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已启动三年,如今这条“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流随着最后一座桥的竣工迎来“复生”。
再现盛世美颜
“苏州的水,环境啊,都挺好!”清晨,来自安徽阜阳的河道保洁员田玉林哼着江南小调,摇着船在中张家巷河清理水中的落叶、垃圾。
自中张家巷河贯通后,田玉林就在这里工作,负责这条河的保洁工作。
“以前是大马路现在变成河,和平江路联通,这里有昆曲博物馆、名人故居,以后也是景点。”来苏州15年,田玉林早已把苏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对苏州他很熟悉。
(沿河街景)
沿着河流走,记者看到中张家巷河上矗立着四座小桥——南张家桥、东板桥、一号桥以及刚通车没多久的虹桥,沿岸的民居与清澈的河水相衬托,那个原汁原味的江南一览无余。
(虹桥)
中张家巷河曾是苏州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东西走向,东边连着护城河,西边连着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平江河,三条河呈“工”字形。2012年底,仓街以东段200米河道恢复工程已经完工;2017年2月,余下的400米河道恢复工程由平江路口的南张家桥开始施工,逐步向东侧推进到仓街。
(金山长条石)
作为苏州古城内首个实施的河道恢复工程,复挖中张家巷河克服了重重困难。
苏州水利局河道管理处规计科科长俞峰介绍,工程的驳岸建设最难的就是寻找重修驳岸所使用的老石头———金山长条石。金山石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整个驳岸工程用了1万多块金山石。
记者在现场看到,仓街以东段绿化已完成,站在虹桥上可以看到河水流向相门。仓街以西段河道已完工,正在进行路面铺设工作。
“过两天就完工了,路面都铺上小青砖、旧石条。”正在铺设路面的建筑工人告诉看苏州记者,路面铺设完成,绿化也快跟进了。
老苏州半个世纪的期盼
靠近仓街的中张家巷河,铺设青石的敲打声,打破了巷子的宁静。
沿河的老苏州,时不时向河里探探头,看看工程的进度。
“河里承载着太多儿时的美好,水清的可以淘米洗菜,衣服也是在河里洗,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全靠一口井和一条河。”今年73岁的沈阿姨说,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就是闭上眼睛也能把中张家巷河画出来。
和沈阿姨一样,对中张家巷河有着美好回忆的樊盘生回忆说,小时候他们爱跳到河里摸鱼摸虾,“以前冬天冷,河里结冰我们还喜欢踩在上面,老被大人骂的。”
樊盘生回忆说,他上小学时河被填了,那时候也不太懂,小孩子反而觉得高兴,家门口修了大马路,路宽敞了,汽车也多了。
“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我记得在早安弄有两棵大槐树啊,夏天满载西瓜的小船靠在那,我们兴奋不已。”樊盘生说,岁月更迭,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但那份水乡独有的悠闲雅致始终难忘。如今河道恢复,虽然不能回到小时候,但恢复后环境会得到改善。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中张家巷河复挖工程总投资1760万元,以上世纪50年代的地图为蓝本,开挖、修驳岸、架河桥、基坑支护、周边绿化……再在中张家巷河与护城河交界处建1座防洪泵闸。恢复后的河道宽约6米、深约5米。工程按照“河街并行”的空间格局、“精巧雅致”的景观构筑、“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曲径通幽”的江南水巷等要求,尽量做到原样修复。
“中张家巷河贯通后,连通平江河,沿线有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如果能开通水上巴士,能让游客更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的风景。”原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说,恢复中张家巷河体现了整个苏州对传承水文化的重视。
中张家巷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古城河道的变迁史,同样对应着平江历史街区内大小干支流的兴衰史,中张家巷河的命运之线也清晰可见。
在宋代《平江图》中,跨南张家巷桥有一小段河道存在。
到了明朝,由于五大粮仓移建于此,平江历史街区内多条横支河河道延长。其中,新挖南张家巷桥向东延伸一段,共248.8米。明末《苏州府城内河水道图》中也明确显示,这条横支河经南张家巷桥、虹桥与东内城河联通。
这一格局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没有改变。在清乾隆《姑苏城图》苏州城内水道分布示意图中,中张家巷河经张公桥(南张家巷桥)、西桥、东桥、虹桥,沟通东城墙内城河。
直到建国初期,填河浪潮掀起,中张家巷河未能幸免。1958年,苏州共出动十余万人次,集中填平河道15条。中张家巷河因修筑道路之故被填没,长度约550米。
“仓街以东到中张家巷河中段是1958年填埋的,我们也到这边来玩,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繁华啦。”小时候住在剪金桥的陈福民回忆说,他还记得后来填河,大人们挑着箩筐,去东边的内城河城墙那边运土,合众人之力,几个月的时间就把河给填平了。
如今,在多方推动下,消失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张家巷河将全面恢复,重现枕河人家的浓郁水乡风貌。
(来源:看苏州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