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县的孩子频频考上清华、北大,竟然是因为这些江苏人!

2019年12月31日 14:34:2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就在12月中旬,一场“海安、宁蒗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在云南宁蒗举行,助推宁蒗全县脱贫攻坚。这是这两个地区持续30多年的约定……

  走在平均海拔2800多米的宁蒗县城,建筑上古老的彝族文字、彝族大姐身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带着无比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别致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弯弯绕绕爬上一段路,就到了宁蒗民族中学。

  读书声从宁蒗民族中学博恰楼里传出,如今宁蒗民族中学每个年级都会有一个班用“海安”命名,为何会这样?宁蒗县教育局局长张达峰说到了1988年“木材换人才”的“宁海之约”。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示范性新型学校。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海安发展教育部分急需木材。

  1988年,宁海两地签订《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从宁蒗、海安两地地名中各取一个字新办“宁海民族中学”。

  这一年8月,35名海安骨干教师踏上支教的万里征程,开启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合作开展教育扶贫的先河。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双方共建的宁海民族中学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排第一,在丽江名列前茅。

  也就从这时起,“舅舅”成为了当地人对海安支教老师们亲切的称呼。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曾满怀深情地说:“海安教师是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孩子们的舅舅,是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为何是“舅舅”?宁蒗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学高说:“在我们彝族的传统里,除了自己父亲之外,舅舅是最值得尊重的人。”

  在接下来的31年里,陆续有286人次的海安老师,从黄海之滨前赴后继奔赴小凉山,他们日复一日全心投入,把爱和知识播撒在大山深处。在海安老师的帮助下,宁蒗培养了合格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

海安班老师和学生合影

  31年前,宁蒗全县没有一个人能考取本科。在2019年高考中,海安1班全班52名学生平均分达到605分,49名上了一本线,3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再一次引起了轰动。宁蒗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学高说,这在宁蒗教育上是前所未有,是个奇迹。

  如今,木材供应不再紧张,宁蒗也早因水土保持禁伐森林,“木材换人才”的故事成为了过去,但“海安舅舅”们温暖的故事依然在延续。

部分海安支教老师合影

  31年286人次的海安老师前赴后继3000公里外支教,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对孩子有帮助,通过交流,对当地的老师也能够有一个触动。

  你要走在前面。把工作做好,对当地的教育事业要有一个交代。”

  一声“海安舅舅”,喊出了当地人对老师的尊重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教育意味着改变命运,这是唯一的出路。”

  被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也正在改变着更多人的命运……

  和以江苏海安支教老师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海安舅舅》一样,犹豫、抉择、期待、不舍,再到义无反顾,是31年来,很多来宁蒗支教的海安老师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英语老师王加云和丈夫陆瑞华就是其中的一对教师夫妻。

  15年前,30岁出头的英语老师王加云和丈夫陆瑞华,结束了在宁蒗3年的支教生活回到了海安。今年,年近5旬的夫妇二人再一次来到了宁蒗,回想起15年前,记忆慢慢浮现:“当时好像坐火车坐五十几个小时坐到昆明,昆明到这儿是坐的那种大巴车,是那种卧铺的,我记得二十个小时左右。雨季的时候我们就用大盆子在院子里面等水、接水,然后把水倒池子里面等它沉淀了再吃。那时候可能年轻,觉得,唉!也是一种经历。”

  15年后,再次回到宁蒗,一切的变化都是天翻地覆的。为海安老师建造的公寓,早已经投入使用;用水用电,方便了很多。

宁蒗民族中学校园

  再次回归,让王加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来到这里上班的第一天,她就收到了小惊喜。博恰楼3楼的办公室里,王加云15年前教过的学生杨学英就坐在斜对面。杨学英感慨,15年前的她很难相信,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会真实地在她身上发生:“很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但是我没想过要上大学。没有什么目标,也看不到什么目标。因为那个时候家里面非常穷,我们从家里面到这里都是走路来的,要用一天多的时间。”

  同样,青年教师熊辉,15年前也是王加云的学生:“我家是住在宁蒗拉伯嘛,是很偏远的一个乡镇,要走路到永宁然后再坐车过来。从拉伯走路到永宁要走5、6个小时,那个时候差不多要两天才能到宁蒗。”

  后来,杨学英考上了玉溪师范学院,熊辉考上了湖南吉首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了家乡宁蒗,三尺讲台,成了他们的选择:

  “当时那个班我们在这里教书的就有三个人,各行各业中有做了警察、公务员的,真的是一种延续吧!对于我们来说,教育意味着改变命运了,这是唯一的出路。”

  扶贫必扶智。一个人的人生将来怎么规划,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取决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怎么干。有了人才支撑,就有了宁蒗发展的重要筹码。

  宁蒗县教育局局长张达峰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海安老师培养的学生,现在早已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无论外出闯荡或是回到这里,都是宁蒗人的“骄傲”。

  “能把一个孩子送出大山,将来他能够在外面谋一份工作,家庭就肯定脱贫了。”

  31年,年轻的支教老师白了头发;4000公里的支教路上,写满了昼夜兼程,也输送着知识、传达着信念。

  “到底为什么要去这样努力地学习,其实很多人都会很迷惑。他们让我们视野更广阔了,有了那种梦想感觉。”

  教育的本质除了尽可能将篮子装满,更重要的是点亮孩子们心里的那盏灯。

晚上的宁蒗民族中学

  晚上十点,宁蒗县城里的灯光渐渐暗去,民族中学校门口的家长在寒风中跺着脚等待孩子放学。博恰楼里灯火通明,教室里的同学在自习,唐义凯、卞建军、许爱辉、陶长江等几位海安老师,往返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化学老师卞建军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将近11:50的时候,教室里都还有学生在做作业,这些孩子真的非常努力刻苦。

  虽然说,这里的学生都是当年宁蒗中考的前50名。海安1班的成绩已经打响,赢得了宁海合作升级的“开门红”,但进一步如何擦亮海安班这一块金字招牌,老师们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学生基础、常识性东西欠得比较多,想再上一个台阶就很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每一位海安班老师的原则,在这里,他们的工作量,是原来教学的2到3倍。

海安支教老师正在上课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孩子们心中的“那盏灯”,也被海安老师春风化雨般地感染,逐渐照亮了他们未来的路。藏族学生次仁曲珍说,将来她也想当一名老师:“这边有一些老师已经待了12年,他们中间要克服的困难也挺多的,让他们坚持下来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只是为了让这边的人得到更好的教育。”

  卢磊,是海安2班的学生,2020年要参加高考了,他说,他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高中以前就没好好想过,到底为什么要去这样努力的学习。跟他们接触才让我们是视野更广阔了,有了梦想的感觉。”

  今年,在宁蒗支教的海安老师,已经是第十批。31年前签下合作协议的那一刻,或许谁也无法预料,这样的一段合作会绵延31年,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今年10月,双方确定,在巩固传统教育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在经济、人文、旅游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续写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

  在宁蒗民族中学,有这么一块“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上面写着“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严爱相济,情理并举,团结争先、拼搏奉献,育桃李百千,结硕果累累,创西部开发科教扶贫之先河,输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之楷模。”

  站在纪念碑旁,远处望见的只有连绵的山,但孩子们的心,却可以飞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周洋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