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浦村:建设全国最高标准数字化渔场

2019年12月26日 13:56:33 | 来源:常州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年初写入全区政府工作报告,5月20日进场施工,年底一期基本建成。”本月20日,金坛区指前镇副镇长张金彪再次来到数字化渔场建设现场察看,显得很是兴奋。

  张金彪告诉记者,数字化渔场一期占地1100亩,改造标准化池塘130多个,大的养殖塘口每个15-20亩,小的育苗塘口每个2-3亩,全都进入种草阶段,确保明年3月前蟹苗按时投放。

  “每亩池塘改造价平均4万元左右,这样的标准在全国肯定是最高的。”张金彪说。半年前,他还兼任金坛区水产指导站站长,上月获评“中国河蟹产业杰出贡献人物”奖,他对全国各地河蟹养殖情况了如指掌。

  金坛数字化渔场,位于指前镇东浦村。项目总规划面积6500亩,计划总投资3亿元。其中一期投资6000万元,一是建设标准最高的国家级河蟹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蟹种1000万只;二是建设标准最高的国家级河蟹出口示范基地,每年可出口高品质商品蟹100吨。

  “数字化渔场,是金坛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张金彪说,两个基地将引进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进行大规划、高品质、高产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长荡湖1号”本土河蟹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和推广,达到设施、技术和管理一流水平;按照河蟹养殖池塘设施水平全国最高、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国最高的标准建设,率先在全国开展河蟹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以物联网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全程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机器换人”,确保每只蟹达到出口标准。

  金坛是“中华绒螯蟹之乡”。与其他地方一样,河蟹产业正面临着老一代养蟹人渐渐老去,新一辈又受不了传统渔业又脏又苦的局面。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已成为制约河蟹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金坛在全国率先建设数字化渔场,正是加速河蟹生产机械化进程的有益探索,让“水产科技革命”更彻底,从而进入数字渔业快车道。

  张金彪指着一片漂着芦花的区域说,渔场池塘都安装了进排水系统,其中净化区有200亩,养殖用水经那片人工湿地净化后可达到Ⅲ类饮用水标准,实现水质定时检测和循环利用。

  “从庄店桥到东浦桥,渔场一期项目东西长2.5公里。”东浦村党总支书记吕建民几乎每天到现场察看施工进度。他说,整个渔场规划用地6500亩,已全部流转到村委,村民看好这个项目并期待自己也有所作为。

  吕建民说,东浦村地处长荡湖畔,是纯农业村,区域位置并无优势,但土地资源丰富。10年前,全省万顷良田建设试点工作正是在这里启动,先后动迁13个自然村的近700户村民,连片整治出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经流转再发包给常州江南春米业种植优质水稻,亩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

  “当时,很多村民不愿意流转土地,担心收入没有保障。”吕建民说,经过村干部反复登门做思想工作,并承诺由村委兜底保障土地流转收益,才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村民,通过再就业增加了收入,确确实实感到了土地流转的好处。这次数字化渔场一期涉及250多户村民土地,还迁移900多个祖坟,从村委通知农户到土地流转完毕,只用了一个多月。

  吕建民说,东浦村原有五分之三的村民在湖中或沿岸从事河蟹养殖。近几年,随着湖中网围拆除和退圩还湖工程的实施,养殖效益已大不如前。

  村民莫爱明说,他原先养了18亩塘蟹,几乎每年也就保个本。这次将池塘流转建数字化渔场,每亩有750元流转费,并享受二次分配,每隔3年还递增10%。

  “像莫爱明这样有养殖技术的村民,很快就会在渔场上班。”吕建民算了算,每30亩用工1人,一期项目投运后至少可以安排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二期项目规划了渔民创业区、休闲垂钓区,包括餐饮、民宿、非遗和农耕文化展示等项目,村民就业的机会有的是。

  金坛数字化渔场建设,按“一次性高标准规划、分步骤逐一实施”构想,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集体参股、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第一期建设主体,是金坛国控旗下江苏长荡湖农业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金坛区委书记狄志强察看数字化渔场建设后,要求发挥国有资本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基地建设,建立“长荡湖大闸蟹”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和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带动全区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农业旗舰型龙头企业,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近阶段,已有好几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前来洽谈,愿意注入工商资本参与二期项目建设。”吕建民信心满满地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产村融合发展,争取花3年左右时间完成数字化渔场项目,将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相结合,建成享誉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数字化渔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