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副镇长的退休生活:那些悲欢故事,那些泪洒当场……

2019年12月24日 18:12: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故事要从一场特殊的团聚说起。2018年8月7号,对于苏州吴江的何双凤一家是个特殊的日子:阔别47年的小儿子终于要回家了。知道儿子要回家的消息,80多岁的老何几晚都没睡好觉。 下午,47岁的小儿子杜治利终于出现在了老家人眼前,而他的身边,站着80多岁的养父——老杜。 老何手捧着鲜花,激动地快走向前,一把拥抱住老杜,久久不能言语。还是老杜先开了口:“47年了,今天我把你的儿子送回来了!” 老何连呼感谢:“谢谢你,把我的儿子养得这么好!”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相拥,任泪水恣意流淌,心酸、无奈、担忧、期盼,这种种的情绪随着泪水落地,化为甘甜与幸福。 这团聚的一瞬间,被站在一旁的寻亲志愿者朱学明用相机永久定格。 他,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促成这场团圆的“桥梁”。

  今年62岁的朱学明是苏州市吴江区震泽人,曾担任过震泽镇副镇长。2016年,由于热爱摄影他开始接触公益寻亲活动,并主动承担了苏州吴江及周边地区的寻亲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60年代苏州农村地区的一些孩子被送养到山东、河南等地,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被领养的孩子已步入中年。“寻根”的欲望越发强烈,而老家的亲人也盼望着能找回当年送走的孩子......

  朱学明的第一个帮助对象是村民黄美娟,她的弟弟尚在襁褓时便被送到了山东,从此音信全无。虽然黄美娟一心想与弟弟团聚,但关于弟弟去向的线索却几乎为零。黄美娟只记得母亲在世时曾说过家里有一个小纸条,记录着弟弟当初被送往的地名,但黄美娟从未看过这张纸条,朱学明陪着黄美娟来到乡下老家翻箱倒柜搜寻纸条。

  黄美娟的目光被墙角堆成小山的一摞箱子所吸引,她依稀记得,3年前,母亲过世前目光一直停留在最下面的箱子上,打开箱子,果然在一堆物件中搜寻到了那张字条。

  在那一瞬间,黄美娟明白了母亲最后的遗憾,在朱学明与山东志愿者的联动帮助下,这一年的中秋弟弟小李终于回家了。

  朱学明用镜头全程记录下这次团圆,可氛围却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父子相见时,场面甚至有一丝尴尬,面对儿子的热情拥抱老父亲的眼神中却满是愧疚,这也让儿子有些无所适从。一家人坐下喝茶时,小李突然提出想看看自己母亲的照片,虽然刚出生就离开了母亲,但小李一下就从相册合影中定位到了她。

  他低头摩挲着母亲的照片,半天才哑着嗓子轻轻地喊了声“妈妈”,这个词像是扣动了眼泪的开关,在场的人纷纷红了眼睛,流泪的父子俩相互安慰着,之前的尴尬与隔阂也被泪水冲淡。

  本是局外人的朱学明被这种氛围感染,流着泪将眼前所见收录在相机中。同时,一个念头也在心里生了根,要将寻亲这件事继续下去。

  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帮助,朱学明开通了公众号“秋波心影”,义务收集寻亲人的信息,一条条编辑后上传发布。

  为了能找到更多信息,朱学明经常奔波于村落、社区之间,去派出所咨询也成了家常便饭。四年时间,他从苏州震泽出发,往来于上海、浙江、山东等地,最远的一次,自驾来回了1200公里,只为核实一个寻亲人的信息。

  为什么执着于帮人寻亲?朱学明说,自己也经历过饥荒的岁月,了解那些父母当年的痛苦与无奈。将嗷嗷待哺的幼子送往远方,这看似残忍无情的抛弃,其实是对孩子最后的温柔。而那些无辜远离亲人的孩子,在“无根”的状态下辛苦半生,纵容生活稳定幸福,内心总有一份“归根”的渴望。

  寻亲志愿者就是一道桥梁,可以勾连起寻亲的双方,让那些迷茫与遗憾不再延续。而每一次寻亲,朱学明也都将自己带入寻亲者的角色,天生的柔软与善良,让他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在奔波求证联系之余,他倾听着寻亲者的焦灼不安,见证着亲情羁绊所带来的悲喜,也用镜头记录着一张张生动的面孔。

  △寻亲者与家人的团聚瞬间 朱学明摄

  他说,自己在寻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分不清是志愿者还是当事人,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他们的故事。也因此,会更渴望团圆的那一刻。从16年到现在朱学明帮助了270多人寻亲,促成了27对家庭的团聚。

  △ 部分寻亲家庭的全家福 朱学明摄

  当然,每一次寻亲的结局并非都完满温馨,除了苦苦寻觅却仍杳无音讯的,也有一方因经济利益不愿认亲的,更有寻到亲人却闹得不欢而散的。

  朱学明自己也遭遇过各种质疑,甚至还被怀疑过是个骗子,但他却一直坦然以对。因为他坚信,人性的美好总是多过丑陋的,自己不为名不图利,真正想得到的不过是拨开荆棘雾霾后窥见暖阳的那一份感动。而他也愿自己的举动能为世间传递更多暖意。

  如今,朱学明成立了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吴江分会,协会内共有11位志愿者。义务寻亲之路仍在继续,愿天下所有失散家庭终能迎来团聚,让亲情绵延,不留遗憾,为寻亲志愿者点赞!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