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残疾老人杨元华:前半生人人为我,后半生我要为人人

2019年12月23日 10:56:44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元华跟孩子们在一起。本报通讯员 张兴荣摄

  近日,清晨气温已在零度以下,但江北新区沿江街道路西社区居民杨元华还是坚持早上8点骑着三轮车,赶到社区慧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在这里就餐的老人做义工服务;下午4点,她再赶回家里,看护小区里几个从幼儿园放学回来的孩子。

  这样忙里忙外,杨元华已经坚持了15年,从不收取一分钱辛苦费。

  亲戚朋友问杨元华:“都65岁的人了,还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图什么呢?”

  杨元华回答:“我这个身有残疾的女人,这辈子能过得这么舒坦,都是靠社会和他人的帮忙,现在身体还好,能为社会和别人做点事心里觉得舒服!”

  15年来,杨元华就这样兑现着“前半生人人为我,后半生我要为人人”的承诺。

  从小到大,得到众多好心人无私帮助

  杨元华出生在浦口区永宁街道,3岁那年患上小儿麻痹,治愈后,左腿留下了不能正常走路的后遗症。父母因此对她特别怜爱,条件所限没有让她的姐姐读书,但借钱让杨元华一直读到了初中毕业。

  杨元华17岁毕业后不能干农活,当地知名裁缝师傅主动上门,免费收杨元华做了学徒,传授她裁缝手艺。杨元华满师后,在师傅的帮助下开始吃百家饭上门为村民们做衣服。左邻右舍的村民都善良,谁家做衣服都主动想到杨元华,有时天黑了还骑自行车或开拖拉机接送杨元华,杨元华内心充满感激。

  22岁那年,杨元华嫁到10多公里外的沿江镇路西村仇姓人家。刚嫁到外乡,人生地不熟,又不能种地,杨元华心里很着急。可还没有等到过完蜜月,沿江镇上唯一一家裁缝铺的老板就上门请杨元华去他那里上班。那几年,杨元华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家糊口,还添了一双儿女,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杨元华38岁那年,39岁的老公突发脑血管病去世。当时,他们的大孩子才13岁。为了支撑这个家,杨元华辞去工作,在家里开了一个烟酒代销店,生意全靠邻里、乡亲照顾。

  每月的进货是杨元华开店前最担心的事,但自开店那天起,村里另一个姓冯的同行开店老板就帮助她统一进货。杨元华至今都不忘这个胸怀宽广的冯老。

  退休后,主动提出帮邻里义务带孩子

  2004年,杨元华的小店开了32个年头,自己也到了50岁的退休年龄,正巧杨元华所在的小区拆迁。小区没有了,小店也拆迁了,杨元华被安置到新的住处,每月还能领到500元的退休金。一双儿女也都本科毕业后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杨元华感到应该是自己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可是在小区里,杨元华经常看到一些年轻夫妻在忙于工作和事业时,为孩子幼儿园放学后无处待而烦神,有时还争吵。杨元华跟他们说:“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你们,既不安全也不能与同龄的孩子玩在一起,以后会孤僻的。你们要是让孩子进幼儿园,又相信我,我帮你们接送,你们晚上田里忙好了再来接孩子回家。”就这样,孩子从5岁起进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基本都由杨元华照看。

  杨元华免费帮助忙碌的家长看孩子的事在小区传开后,其他一些家长主动跟杨元华联系,把孩子送过来。一度,杨元华家里同时照看的孩子达七八个,分文不收。

  还有点空闲,又为社区老人们做义工

  在杨元华所住的社区,与杨元华同辈或比她长一辈的老人比较多,孩子上班后,老人的午餐成了很大的难题。前几年,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们提供就餐服务,闲不住的杨元华有了新的想法:“照看孩子都是下午4点半之后的事,早上还有一些空余时间,不是还能为老邻居、老乡亲们做点事?”

  征得社区同意,杨元华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义工。每天早上8点赶到工作地点从不迟到,每天中餐150位老人吃饭,她在后厨洗洗刷刷,在前台为老人们端茶递水从不请假。每天早上10点左右是杨元华最忙碌的时候,一会儿清理桌椅板凳,一会儿择菜冲开水。虽然她已是个满头白发并拖着残疾左腿的老人,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做事的麻利,遇到前来就餐的老人她总是热情相迎,说笑不断。

  杨元华感恩社会服务居民的事迹得到沿江街道和路西社区的支持与重视,社区吸纳杨元华为社区老年志愿者,还为她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帮助。前不久杨元华被评为南京市“最美宁姐”巾帼助老志愿明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