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高龄的杨天铭出生在清江浦区南门小街附近,15岁那年,他离开家乡上前线当兵,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
战争“留”在了杨天铭的脸上,一块弹片与他合二为一;战争也“停”在了他心里,每一个艰难时刻,他总会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给自己打气鼓劲。
日前,杨天铭的侄子杨珂亚,向记者讲述了他大伯不平凡的一生,让这位老兵的感人事迹为家乡人所知。
死里逃生 弹片炸进了左脸
“不忘先烈、牢记历史,我觉得应该把大伯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杨珂亚今年53岁,家住清江浦区清晏小区。他说,大伯杨天铭转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工作,早年常回淮安,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杨天铭家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因为家里穷,没得吃,他就去给人做学徒,学理发,尽管任劳任怨却常常被主家打。15岁那年,填不饱肚皮的杨天铭毅然选择了参军。
在饥饿的岁月里,只要能吃饱饭,即使上战场,杨天铭也不怕。
杨天铭挺幸运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他只在淮海战役中受过伤,那一次,算是死里逃生。
那时,部队从当地百姓家征用了一些小木筏,四五个士兵一起,坐在木筏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冲锋。战斗是残酷的,杨天铭身旁的战友陆续倒下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木筏躲过了敌人的轰炸,冲到了前面。危险随之而来,一块弹片炸进了杨天铭的左脸中,鲜血模糊了整张脸庞。
战斗结束后,那块弹片留在了杨天铭的左脸里,和肉长在了一起。捏一捏脸庞,就能触碰到硬硬的一块。新中国成立后,家人多次劝说杨天铭将弹片取出,可他就是不同意。他说,弹片见证了战争,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还有一次,杨天铭以为自己“死定了”。那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杨天铭跟着部队打过了“三八线”。当时冰天雪地,他所在的班牺牲严重,仅剩杨天铭和班长两个人。班长腿部负伤,杨天铭背着他往山里撤离,被迫走进了一个山洞。当时杨天铭和班长都以为山洞没有出口,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谁知道山洞的另一头通往山下,两人得救了。
不忘战争 最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转业后,不到30岁的杨天铭被分配到当时的河南省临汝县从事银行工作。杨天铭为人正直,讲原则,得罪了一些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打击迫害,被打得躺在床上几个月动弹不得。杨珂亚说,大伯讲这些事的时候,总是感慨地说:“枪林弹雨都活了下来,但‘四人帮’却差点把我打死了。”
可即使被打击迫害,杨天铭也从没有忘记信仰。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人民群众走出来,真理会战胜一切,总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一天。“四人帮”倒台后,杨天铭恢复了工作,并升任行长一职。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政策,两袖清风,把好财政大关。
经历过生和死,就不会畏惧生活的艰难。杨天铭喜欢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他总会高声唱起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杨珂亚说,去年大伯因糖尿病并发症做了截肢手术,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给自己打气鼓劲,提振精气神儿。“以前大伯每次回淮安,给我讲战争故事时,他总会唱起这首歌,有时候唱着唱着,就湿了眼眶。”
如今,杨天铭没法再给侄子杨珂亚讲故事了。一提起战争年代,杨天铭就激动得发抖,说不出话来。
1994年后,因年事渐高,杨天铭就再没回过淮安,“但我们常常电话联系,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去河南看他。”杨珂亚说,大伯待他很好,每次见到他总会问问家乡的变化。
今年,杨天铭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老人视若珍宝,时常佩戴在胸前抚摸。“前阵子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还不忘夸赞共产党好,教导我们爱党爱国。”杨珂亚说。
(来源:淮海晚报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