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在经历了82年前的那场浩劫之后,承载着伤痛记忆的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打卡"南京和平地图"。
打卡南京和平地图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华门,这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
1937年12月13号,侵华日军就是从这里攻入城内,南京由此沦陷。82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华门城墙上累累的弹痕,以及当年中国守军留下的抗战工事。
看!在中华门这三个字的上方,那就是一个射击孔。
现在的中华门,是南京最值得打卡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站在城墙上,你可以和大报恩寺、秦淮河面对面,还可以俯瞰修建中的南京城墙博物馆,远眺老门东和雨花台。
站在城墙上,看着高架上的地铁和汽车肩并肩行驶,感受古老传承和现代气息,在南京这座城市神奇交汇。
沿着南京明城墙一路向北,我们从中华门来到了挹江门,这里是从南京市中心到中山码头的必经之路。
1937年南京沦陷后,5000多军民逃到挹江门,被侵华日军包围并残忍杀害。
82年过去了,如今在南京挹江门城墙脚下,小桃园和绣球公园隔街相望,小清新的江南园林,成了附近居民遛弯的后花园。
距离南京挹江门不远,就是长江。在82年前,数万名无辜百姓惨遭日军屠杀后被推入长江,鲜血染红了江水。
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曾见证枪炮下的血火狰狞,也见证这个城市的蝶变重生。
现在,南京沿江修建起了12公里的滨江绿道。在这里跑步或者漫步,感受江涛拍岸,听一听汽笛声声,看一看白鹭飞翔、江豚嬉戏,让所有南京人幸福感爆棚。
在80多年前,有一个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生活在南京,他被称为"中国辛德勒"。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南京小粉桥1号,这里就是拉贝先生的故居。
当年,拉贝和十多位外国友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拉贝的小院也成为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
拉贝先生亲手修建的防空洞,曾庇护了600多位难民。而《拉贝日记》也成为记录日军暴行的铁证。
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感知和平。
距离拉贝故居不到两公里,就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82年前,这里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美籍女教师明妮·魏特琳等人不顾个人安危与日军周旋,使校园成为战时难民收容所,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儿童。
现在,魏特琳女士的雕像就安放在南师大随园校区中,仿佛她从未离开过。
82年后,书声琅琅、青春洋溢的校园,一定是她最想看到的风景。
我们寻访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会被这面遇难者名单墙所震撼。
1995年初刚设立时,这上面刻有3000个姓名,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随着史料考证、研究不断深入,现在墙上的名字已经增刻到了10665个。
每一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用手抚摸这些名字,你会觉得冰冷刺骨,他们当年的绝望和呼号,仿佛就在眼前。
无论过去多久,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那段历史,永远铭记在心!
如今,南京江东门地区已变成了繁华的闹市,购物中心、美食街、住宅小区环绕在纪念馆的四周,城市日新月异,但历史却从未远去。
在街头矗立着21位逃难者的群像,被凌辱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儿,仰天呼号;年迈的儿子搀扶着八旬老母逃难;僧人在逃难途中为死者合上含冤的双目……
每个从这里路过的人,都可以直面82年前的苦难记忆,又能看见今天南京和平繁荣的美景。
今昔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深感和平的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弥足珍贵。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黎明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