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公选课来了!听故事、学技能、拿学分,还能做个香包送爱人

2019年12月11日 17:58: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在中国矿业大学,有一门公选课靠抢才能上。这门课的老师是非遗传承人,学生可以一边听故事,一边学手艺,完成的作业还可以送恋人,最重要的是,还能拿学分。这门叫《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 ,为啥这么红?

  站在讲台上的老人叫王秀英,今年81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传承人,也是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员、徐州市妇联的巾帼创业典型。她不断将传统元素进行创新性改良,设计制作出了《公子香帽》《牧童短笛》《鸳鸯戏水》《金马腾飞》等数百款布艺作品,她的香包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

  香包也称"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其中徐州香包较为出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徐州香包造型生动简洁、粗犷质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绣法工整细致,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

  别以为香包就是一个包,其实它可以头上戴、腰间挎,脖子上系个,鞋子里藏个。

  最吸引同学们的还是王秀英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马庄村,对王秀英的手工特色香包非常感兴趣,花钱买了一个可以插针的"针棒"。王秀英介绍,针棒香包选用了赭红色宋锦为原料,低调而清雅,极其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气质和精神,“这是我小时候做活插针的,来游客说了,你这叫什么,我说叫‘针棒’,他说‘真棒’,那‘身体棒棒’。总书记来了,也看中这个香包了,就买上了。”

  王秀英介绍,为了承袭传统精粹,做好香包的保护抢救工作,王秀英开了工作室,希望这项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能不断被激活、创新,还能带动村民致富,“她缝一个香包就五六块钱,一天在这缝十来个,你看看,好了吧,这腰包鼓鼓的啦,我们马庄村的村民,都欢喜。”

  听完故事,了解了香包文化,王奶奶教同学们穿针引线做香包。缝好了布袋,再填进中药,收口,一个香包便做好了。一个男同学害羞地说,准备送给心仪的女生,“以前没有勇气去表达的一些话,我觉得通过香包来表达,这种事情比较浪漫。”

  《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创意设计》课程负责人孙亚云介绍,这是一门高质量通识教育公选课,一共36课时,期末通过考核获得两个学分。让同学们兴奋的是,每节课都有一名非遗传人进课堂。课上,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手工艺历史、文化,还能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中来,“为什么大家爱选这个课呢?他们可以见到非遗传人,我们这个课每次必有传人进来,我们一定是要讲手工艺文化的,以故事的形式来讲,所以学生对文化的故事特别感兴趣。”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王健安 编辑/贝茜 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