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州摄影师,10年执着“跟拍”老常州生活

2019年12月09日 10:11:25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个人在摄影中收获什么,大概源于他希望在世界中寻找什么。”前几天的一个傍晚,常州摄影师蒋建平在青果巷赵元任艺术中心松健堂,分享他多年拍摄青果巷的感悟。此时,他的《原色·青果十年影像回顾》摄影展的作品,也正一幅幅端端正正挂在隔壁的白墙木梁间。摄影展现在还在进行,到12月15日结束。

  蒋建平在青果巷松健堂,分享他多年拍摄青果巷的感悟。

  与其说这是一场摄影展,不如说这是一部“老常州”们、青果巷老居民们的生活集。十来年前,摄影的装备和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先进、普及。难得的是,蒋建平十余年对青果巷持续不断的关注,他无数次走进小巷子里的寻常人家,记录那里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份真实,亲切,鲜活,打动了南来北往的观展者。

  十年间,一次次闯入高深大院或弄内小屋

  青果巷旧“街景”

  蒋建平小时候就住在青果巷的东南侧——南城脚,小时候,总是凌晨就去正素巷排队,买凭票供应的荤菜和豆制品。上世纪90年代,女儿也正巧就读于串巷而过的交莆巷中曾经的常师附小。而蒋建平那时正好又在厂里当宣传科干事,手中有着极为稀少的大磁带摄像机,便开始了拍摄。这一拍,从此便钻进了这条深情之巷。

  蒋建平年轻时,曾在内蒙古当过兵。他说那种在茫茫草原抬头仰望天空的感觉,给他的内心世界打上了底色。真正系统拍摄青果巷,是过去这十年,他正在报社当编辑记者的时候。“我很感谢青果巷人对媒体人的信任与宽容,让我一次次闯入他们的高深大院或弄内小屋,我可以轻松愉悦地一边和他们聊天一边放胆地拍摄。”蒋建平说。“我只是把人们没赶上的风景、人文和阴晴雨雪中的青果巷,集中在这个展览里而已。”

  最难忘的拍摄经历,有两次。想拍摄青果巷全景,那时没有航拍设备。201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蒋建平和朋友一起,租了一辆大铲车,才得以“居高临下”,拍摄整个青果巷的长卷。另一次则是在2014年的冬天,那个大年夜,蒋建平选择和青果巷的居民们一起守岁,拍他们张罗年菜,记录他们阖家团圆。

  老青果巷的平常日子,隐逸平淡,怡然自得

  这家老店,称得上是当年的“网红”店。

  站在今天的青果巷,沿着蒋建平的镜头,让观者得以回望昨天的这里。

  老青果巷的平常日子,在历史的厚重下衬托得更为有故事。摄影师镜头下,巷子里的原住民们那种隐逸平淡、怡然自得的气质,已渗透到了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曾经的,那个用中英文双语卖麻糕的小店,中英文招牌都是临时写在硬板纸上的;还有如今已颇有名气的钱进麻糕店,老板一边熟稔地迎来送往,一边慢慢地做他的麻糕;那排列整齐的煤块是家家户户做饭所用,火力虽弱,可一切交给时间,小火慢炖下,才有更浓稠的滋味;那时的孩子们还没有那么多电子玩具,没有那么多补习班,三五成群到巷子口撒欢;还有推着自行车去菜场买菜的人,放学后背着书包穿巷而过的中学生,夏日里在巷子口搭桌抓牌的街坊,穿行在深宅大院下的猫猫狗狗……

  照片背后,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老婆婆捧着“合影”,久久凝望。

  一张张照片是一个个青果巷的瞬间,也是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蒋建平的摄影作品中,有一组照片取名叫《相伴·单飞》。“我给这对老夫妻拍照的时候,他们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二人老来相伴,其乐融融。”蒋建平回忆。

  老两口凑巧的“合影”

  其中有一张照片,老婆婆坐在八仙桌旁,老先生的身影正好映入她身后的镜中,仿佛在凝望着她,老两口就这么完成了一张凑巧的“合影”。

  “三年后我再来,老先生已经辞世。满头银发的婆婆还是很高兴我可以送来照片,她捧着自己与老伴这张‘特殊’的合影,久久凝望。可能在心里转了千百个回合,可在脸上只是波澜不惊的淡定。”蒋建平说。

  安逸,静谧,还有突如其来的惊奇

  “其实,人人都会拍一点青果巷,我只是拍得更多一点。”谈到自己多年来的坚持,蒋建平这么说,“它与世不同的特质,是吸引我的地方。多少次走进暗暗长长的弄堂,在这个喧嚣而花花绿绿的市中心,居然有这么一些静谧又让人沉思的暗色,实在是一个绝佳地。”

  “因此,我每次溜进巷里暗弄,便觉有一种特别享受:安逸、静谧,还有突如其来的惊奇。忽然,会从花格窗里挤岀一束刺眼的光晕打在墙上;忽然一个关不严实的木门,有从缝隙中透过四边金色的细线;它们都会让我一下子呆住——这是神光,是仙境?”蒋建平说。

  透过花窗,细看雨雪静静飘落。

  而作为观展者,最打动我的一张,是2009年暴风雪下的青果巷。摄影师站在屋中,透过花窗,细看雨雪静静飘落。那一瞬间的定格,让我觉得,走街串巷十多年的摄影师,已经习惯用青果巷人特有的视角,觉察这个世界。而蒋建平自己觉得:“我似乎既不是过客,又没有完全融入其中。”

  (来源:常州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