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题鉴定会在苏州市第五中学召开。该课题由苏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与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合作完成,历时三年。课题主要成果为研发出全套22本中小学《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制订《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并配编《生命教育教师手册》。如今,《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已在全国300多所生命教育实验学校使用。
《新生命教育》丛书在批判地借鉴国内外50多种生命教育教材的基础上,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为课程总纲,围绕“安全和健康”(生命的长度)、“养成和交往”(生命的宽度),“生涯与信仰”(生命的高度)六大主题,根据每个学段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每个生命阶段学生生活实际,系统梳理了生命教育的必备知识和必备技能。每一学年除了六大主题内容呈现外,另加六个成长记录。
丛书以“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遵循“游戏性+互动性+生成性”,在小学低年级以绘本故事的形式,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互动体验、走进生活、电影故事等形式,再现同学们的生活场景,在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全套教材栏目版块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方便根据不同教情学情有所侧重,最大化地保证了教材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于2017年开始发售,目前已经发行超过60万册,在包括苏州30所生命教育实验学校在内全国300多所学校推广使用,覆盖小学至高中全部学段。国内148所首批全国新生命教育基地学校已经全面开始依托这套实验用书开设专设课程。该套丛书为学校在班会课、思政课和校本课程上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更好的教材选择。
在评价这套丛书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指出:它的出版标志着国内生命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起到四个带动作用。第一个带动是带动生命教育本身;第二个是带动学校教育的变革,把生命教育的课变成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个是带动教材的变革。思路、理念、面貌、呈现方式都比较新,它对教材的变革可以起带动作用;第四个带动是生命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新生命教育》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向着明亮的那方前行。”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表示。
作为苏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挂靠学校,苏州市第五中学与兄弟学校密切合作,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路。苏州市第五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蔡榕是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伴随课题研发,收获很大,在与不同学校交流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取长补短。”他说。
(来源: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