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江苏有实招

2019年12月04日 11:00: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资源最少、 人均环境容量最小的省,江苏拥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江苏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有着迫切的渴望和不断的探索。

  早在今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在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 ,计划用3到5年时间,使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监管、法治、经济政策、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 、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标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的引领区,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按照部省合作框架协议要求,江苏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法律政策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健全体系,形成保护合力

  为推进成果落地,江苏组织开展《江苏省“三线一单”实施方案》《江苏省“三线一单”管理办法》研究,建立“三 线一单”信息管理平台,并与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等多系统信息共享,在集成实施各项生态环境管控措施、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推进开发建设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该成果已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综合业务处处长张雷介绍,《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正在 抓紧推进,《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也已提上日程,同时还将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制度。

  精准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江苏曾创下多个第一:在全国率先 启动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率先完成72个国控空气自动站监测能力建设,率先建成直连直管的省级质控站网,率先发布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今年3月,江苏出台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三年建设规划(2018-2020年)》,计划投资46亿元,建设全省大气、水环境、机动车尾气、污染源监控、卫星遥感等6大类项目。

  此外,全面推行以“厘清五种执法任务、细化四个执法环节、落实三项执法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执法 “543”工作法,开发建设嵌入纪检监察模块的江苏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将各责任主体纳入其中,汇总交办各类污染投诉举报线索。

  破解困局,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积极推进“企业环保接待日”的同时,江苏生态环境系统还推出了专家帮扶等服务。

  坐落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江苏立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国内外知名家电整机企业产品外壳用复合材料。 从一开始废气治理就困扰企业的发展,附近居民投诉不断, 企业能源消耗大,效益低。为此,宜兴生态环境部门多次协调行业专家到场指导,帮助企业解决了废气治理问题。

  公司负责人卢凤仙介绍,公司被省生态环境厅确定为第一 批“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企业 ”,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利润同比增长128%,能源单耗下 降20%以上。

  全民行动,凝聚社会共识

  武进港是太湖上游重要的入湖河流之一,流域内支浜密布 ,有的甚至长期黑臭,直接影响太湖治理效果。为此,江苏省探索开展以主要入湖河流支浜小流域为单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试点,小流域治出大风景。当地不少企业主动申请当企业河长,既出人出钱,又出力出策。除了企业河长,还有社会组织自发成立的民间河长,不但参与村内河道日常维护,还自掏腰包投放鱼苗。

  小流域的治理,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走进武进区洛阳镇罗家头村,村口立着的碑刻《如意滩记》,详细记录 着村民们如何集体筹资,自发治水,恢复水美乡村风貌的故事。小流域治理的示范效益逐步放大。9月19日,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与武进区人民政府联合启动江苏省环境治理体系镇村试点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全社会参与需要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如何对社会进行环境宣传,把政府的政策、措施传递给公众,在引导公众的同时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考验着生态环境部门的智慧。

  每年春夏之交,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院墙栅栏上盛开的蔷薇 ,吸引过往的市民驻足观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年花开期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开展了“蔷薇花信”活动,公众可以把对江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挂在蔷薇花墙上。 在春天刷屏的“蔷薇花信”让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吸引着他们共建共享良好生态环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陈超 通讯员/夏宁博 编辑/方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