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宁区郑陆镇牟家村,有一个叫榔头带的宁静的小村子。两年前的春天,村里来了一位老人,在村里租下一间房子,还向村民租了一块地种水稻。
“都快70岁的人了,还到乡下来种地?”对于老人的到来,很多村民不太理解。但如今,老人种出的水稻令很多村民都信服了,一些老农民说起他种的水稻,都伸大拇指,说“灵”!
这位老人叫陈东林,今年68岁。老陈种的水稻为什么连村里的老农都佩服?在一个天气晴好的秋日,记者来到郑陆榔头带村进行采访。
老陈(图右)和房东老牟在田埂上合影
他种的水稻,秸秆比一般稻要粗不少
“来来来,你先跟我去地里看看。”见面招呼都没来得及打,老陈就领着记者直奔他的试验田。试验田就在他住的房子大门口,是一块低洼地,面积不大,仅有4分左右。“你看看,这块田里的稻子跟其他田里的稻子有什么不同?”老陈问记者。
远远望去,都是金灿灿的一片,基本看不出什么差别。“你可以换个角度试试。”在老陈的指点下,记者低头侧身避开阳光的角度后发现,老陈的这片水稻颜色比其他田里的稻子要深一些,颗粒要饱满一些,稻穗沉甸甸的、弯度大一些。剥开一粒稻谷,放进嘴里,软软的、糯糯的。
在这块试验田东头的一块田埂上,放着两个塑料水桶,桶里各栽着一株水稻,其中一株已割了稻穗,只留下稻秸秆。记者看到,这个稻秸秆居然有筷子一般粗,比一般的水稻粗不少。
“这两株水稻跟田里的是一个品种,我用来观察。”老陈说,这片田里的水稻今年6月8日插秧,8月底抽穗,10月中下旬就可以收割。每天,他早上起来总要到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并拍下照片,做好记录。本来,这块水稻10月中旬就可以割了,因为今年秋天天气好,光照足,特意晚几天收割。
在大棚里搞水稻的“适应性”栽培
参观完试验田,老陈又带着记者来到一处用塑料布搭建的大棚,大棚面积不到5平方米。走进去一看,密密麻麻都种植了水稻。不过这里面的水稻叶子和稻秆还是青色的,谷子还未饱满。老陈说,这里的稻种和田里的一样,但生长速度要比田里慢20天左右。主要是因为光照和土壤的因素。
拨开稻秆记者看到,这些水稻都种在水桶里,一桶栽一株,因为长得过于旺盛,稻冠把水桶给遮住了。
老陈说,他一开始培植水稻就是在桶里,用的都是自来水,就像一个温室。后来,在培植过程中发现,这些水稻种的适应性不强。考虑到外部大环境影响,如土壤、灌溉水受污染等因素,他专门加强了稻种适应性培养。通过这几年的试验,他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外面4分试验田的稻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厨房实验室育种“冬季稻”
从大棚出来,老陈又拉着记者说去参观他的“厨房实验室”。原来,这是老陈租的房子,一幢楼房一楼北面的两个房间,一间用作厨房,一间用作卧室。
老陈的冬季稻在育种
在厨房的一处案台上,整齐地摆放着20多个小碟子,每个碟子里面都放着一把稻谷,用一种棕色的水浸泡,稻谷底下还垫着一块纱布。在每一排碟子旁边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做了标注:“桶常400”“田常400”“野 常400”……还有一些标注很难看懂。
老陈告诉记者,这是他准备栽种的冬季稻,现在正在育种呢,每天他都要拿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发育状况。
“冬季稻?”记者有些不解,“在常武地区,只听说过夏季稻和秋季稻,没听说过冬季稻啊。”
“对,这是我研究的一个新品种,要突破水稻的耐寒性,能够一年四季都能栽种。”但老陈说,他培育的冬季稻尚在试验阶段。碟子里的稻种过20多天播种,看它们能否在今年冬天顺利生长。
将每年的“收获”都挂在墙上
在观看这些稻种时,记者闻到一股臭味。老陈看出了记者的感受,指着案台下墙角处一个用厚棉被和塑料薄膜包裹起来的东西说,“味道就是它发出来的。”记者看到,这个物体上面还还插了两支温度计。
“这是稻谷吃的营养液,它们吃的可比我好多了。”老陈说,这些东西相当于稻谷的肥料,但跟普通的肥料又不同。至于具体是什么材料,如何制作的,老陈卖了个关子说,暂时不便透露。
每年的稻种都挂在墙上
在卧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从2014年到2019年每年收的稻谷样本,每个样本上还扎着红头绳。记者看到,今年的样本谷粒最为饱满。老陈告诉记者,这些谷子可是他的宝贝。
研究水稻源于年轻时的一个突发奇想
随着交流的深入,记者发现,老陈与他的水稻一样,都很有个性。 比如,老陈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但他跟人说话却一直坚持用普通话,尽管他普通话里的常州口音很重。又比如,老陈爱抽烟,一天要两包,但只抽大前门,其他品牌的烟碰都不碰。
再看他的穿着,皮鞋擦得锃亮,西裤笔挺,白衬衫系着袖管,一看就不是种田人。那他田里的农活又是谁在干呢?
原来,老陈田里的农活都是包给他的房东老牟的,老牟跟老陈是同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老牟平时话很少,老陈叫他干啥就干啥,两人配合很默契。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很好奇老陈的“身世”,他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水稻稻种研究?起初老陈有些回避。第二次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他早年就去上海,在一家化工企业做工程师,后在上海定居。
“我搞水稻研究源于一个想法。”老陈说,他年轻时有几位农民朋友,经常跟他们聊起种水稻的话题。退休后,老陈有一天突发奇想也想搞一下水稻研究。
当时,他从一包鸽子饲料中找到一粒完整的水稻种子,就在自家院子里搞起了栽培。当年,收获了一大把稻谷,那是2014年的秋天。
第二年,老陈用这些稻谷栽种,秋天时收获了一大桶。2016年,老陈准备栽培更多稻种,但他的“摊子”太大,遭家人的反对。当年春天,老陈带着他的稻种来常州,在东青荻墅村租了一分地,专心搞起了水稻研究。他花了1.5万元把地里的土进行改造,在田边用水泥楼板铺了一条小路。可眼看着刚刚有起色,遇到村子拆迁。
就这样,在2017年,老陈找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在确定村里短时期内不会拆迁后,他租了老牟的房子和一块地。
老陈的稻田今年打下250多公斤稻谷
前几天,老陈叫人把田里的水稻收割上来,打完谷子一称有250多公斤。
两年间,村民对他从不理解到认可。刚刚收上来的水稻老陈专门给村民留了15公斤种子。老陈说,之前武进水稻研究所曾有一位专家专门去参观他种的水稻,但参观过后,专家未置可否,只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研究的跟我们不是一个路子。”但老陈不在乎这些,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研究的套路跟“科班生”相比当然不一样。
谈到在这里的生活,老陈说早已习惯了。因为他找地方时,就要求离火车站近,这样他回家方便,家里人来看他也方便。老陈每隔一段时间回去看看家人,有时,家人偶尔也会过来看看他。
老陈告诉记者,他有个“小目标”,准备把产量再提高一些,并培育出可在田里栽种的冬季稻。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