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救助了25万多中国难民。11月30日上午,第四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 在南京举行, 300多名中外人士重走82年前的安全区,致敬那些在至暗时刻伸出援手的国际友人,传递和平之声。
江苏台记者吴迎旋:第四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的出发点设置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这里也是当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紫金草女孩和学生代表将手中白色的气球分发给前来参加徒步寻访活动的南京市民,大家一起把气球放飞空中,共同感恩国际友人对中国同胞的无私帮助,祈祷世界和平。
此次徒步路线,途经多个当年难民收容所,串起了全程约8公里的“战时生命线”,时长约2个小时。
南京市民杜正庠带着孩子一起重走安全区,他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乌斯别克斯坦留学生 Timbekova Kamila 说,我们不希望历史重演,今天来参加徒步活动,就是希望呼吁世界和平。
活动现场,93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人在寒风中为魏特琳女士雕像系上围巾。1937年他和家人一起躲进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才躲过一劫。魏特琳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她也是最初提出设置安全区建议的外国人士之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说,中华民族有个美德,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际友人救助了中国人民几十万人的恩情,代代不能相忘;铭记历史的目的是团结世界人民、维护推进世界和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对历史的记忆是需要反复诉求的,所以每年举行仪式性的缅怀活动,来体验当年国际友人对南京人民的救助。这种感恩之情,我们永远没有忘记!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莫妍坤 吴迎旋 郭奉铭 郭锴峰 杨文斌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