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1点左右,记者在宿迁市区西湖路一所小学附近的超市里看到一群小学生在购买一种叫“文具盲盒”的产品。“小锋(化名),你今天还拆不拆这盲盒,昨天拆的不可嘛?”超市老板正在和选购商品的一个学生交流。小锋随即回答道:“昨天第一个拆开还可,第二个不行,我等放学来拆,老师不让买。”
记者听说过盲盒,但是这“文具盲盒”又是什么?带着疑问,记者拿起一盒印有漫威卡通人物头像的盒子向超市老板问了价格,老板告诉记者这个盲盒八块钱。记者觉得比单买文具要贵,又询问老板这盒子里有什么?“笔、笔芯,还能有什么。”对于记者表示价格有点高,老板说盒子里有惊喜,至于惊喜是什么老板却笑而不语。
所谓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就这点来看,这和买彩票颇为相像,都有赌运气的成分。
在市区学校附近超市出现的这类“文具盲盒”是单一现象还是普遍现象?记者又走访了市区4所学校附近6家学生用品超市,结果均有这类盲盒出售,价格从5元到20元不等,名称叫“文具盲盒”“幸运盲盒”“刮刮乐盲盒”“现金盲盒”等各式各样,但是外包装上都会印上一段文字:“中奖几率超出你的想象,买到就是赚到,你还等什么呢?这是一场游戏,玩的是惊喜!买的是心跳!拼的是运气......”据老板介绍,有的“现金盲盒”还可以开出5元现金。
这些具有赌博性质的盲盒大多摆放在超市进门显眼的位置,销量很好,有的孩子一天甚至可以买上两盒盲盒。在青年南路一家学生超市,记者向店老板问起最贵的盲盒多少钱,老板说20块钱。记者表示想买一个,店老板告诉记者:“你要的话,我打个电话叫人送来,我们家的今天已经卖完了。”店老板一边说着,一边从手边拿起某品牌的带盒单只水笔,抠掉售价标签,告诉记者这也是盲盒,5元一个。
记者从3家学生用品超市分别买了3个不同盲盒,随后带着1个包装上没有盲盒字样的水笔盒、1个“幸运刮刮乐”盲盒和1个“现金盲盒”回到单位。3个都拆开后,记者发现,售价5元的某品牌水笔盒中只有水笔1支;售价10元的“幸运刮刮乐”盲盒中拆出1支水笔、2支笔芯和1张刮刮乐,刮出的内容为再来1盒;售价8元的现金盲盒中拆出水笔3支和现金纸币5角。
盲盒经济的受众,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他们较容易被刻意夸大的“中奖”概率吸引,不断投入金钱去购买盲盒,以博得心仪的玩偶,或者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花高价购买盲盒玩偶,认为可以保值升值,就可能成为被套路收割的对象。而这种打着文具旗号的盲盒甚至已经脱离盲盒本质的商品,受众目标定位精准,都是在校中小学生,更有甚者用现金吸引未成年人购买,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一发不可收拾地掉入盲盒的坑。
采访中,记者问起一个一天购买两次盲盒的小学生,为什么要买。她告诉记者,就想知道一样的盒子里有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当记者问拆出来的文具用的完么,她摇了摇头,说拆出来的文具拿回家也怕爸妈问,多数都送给同学。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容易被诱导产生投机心理,甚至会成瘾。对于“文具盲盒”,很多家长都说没听说过。一位姓刘的家长对记者说:“以为就是文具,没注意到有那么多花哨。回去得提醒孩子注意辨别。”
这类“文具盲盒”,比玩具、游戏更隐蔽,更不容易被发现,希望家长多关注孩子,加强引导,使其知晓购买的风险。而此类产品如何生产并流通,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多加管理,规范校园周边秩序,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宿迁网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