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主心骨”,是实施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实现基层良序善治的“当家人”,在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全省“老支书精神”传承——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举行。会上受表彰的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充分展示了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其中,镇江扬中就有两位上榜!
他们是三茅街道
友好村党委书记郭茂祥
广宁社区党委书记郭玉妹
作为常年扎根基层的带头人,他们身上都有哪些故事?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友好党委书记郭茂祥:他为群众小康谋增量
“汪家圩,水汪汪;十年倒有九年荒;有女不嫁汪家庄......”在周边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曾经的汪家圩的窘境。而如今,扬中市友好村的汪家圩生态园远近闻名,这一变化,也成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们感兴趣的故事。
讲出友好村新故事的,就是该村党委书记郭茂祥,看上去憨厚敦实的他,做事情稳扎稳打,干一件成一件。
2013年,郭茂祥刚上任友好村党委书记,就带着一个小本本,一圩一埭一家一户跑,梳理归纳出了友好村十个发展问题,和群众奔小康的十个期盼。农村大河变小河、小河没有河;家庭汽车逐年递增,原有村组道路普遍窄,需要拓宽;老居民点、自然埭污水排入河道普遍,有的居民点虽有雨污分流管网,但仍雨污不分;外来人员结构多样,生产生活用品占道乱堆乱放,垃圾乱掷,废旧收储物品处理不及时……
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期盼一个一个实现。郭茂祥提出“一核一带一路”规划,以村委会为核心,以“旅游+”为切入口,走绿色发展道路,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一张图要规划十年远,把小康增量实打实做起来。
经过六年努力,省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古树名木鉴赏园、汪家圩地名文化园五大特色景点、宽新圩红色教育基地、镇江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一个接一个地建成。
“当时郭茂祥做规划的时候,还发了问卷调查来征求我们村民的想法。现在,公园造到我们农民的家门口,党员服务送到家门口,文明村风吹到家门口,我们村变化很大啊!”家住友好村8组的村民王荣光对面貌一新的村子很满意,逢人便夸自己村是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这份围绕一圩一埭一家一户的“私人订制”,让农民出门就是“美如画”,抬腿就是“洁如画”,闻到的气息也是现代田园的“小清新”。
家门口就业+家门口生活,“友好人气”托起“村庄繁荣姿势”。这一点,让郭茂祥非常自豪:“友好村有90%的人都在家门口就业,并且都住在村里,孩子不用留守,老人可以赡养,说人丁兴旺一点不吹牛。”家门口的高就业率,带来的是村子的“实心化”,村民们对村子粘性十足。家门口工作,家门口生活,家门口服务,成就了友好村的“小康姿势”。
“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还要为群众做更多的增量。”郭茂祥说。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他用劳模精神忙增量,用田园思维做特色,用革命情感蕴村风,为这个村凝聚了“友好能量、友好温度、友好人气”,满足了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友好期盼”。
近年来,友好村被评为江苏省美丽宜居乡村、省级传统村落保护、省三星级旅游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三化示范村、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
广宁社区党委书记郭玉妹:一定要把“家里人”照顾好
“外地人,本地人,来了广宁社区就是家里人。”这句话,经常挂在广宁社区党委书记郭玉妹嘴边。一头精干的短发,笑起来透着一脸的暖意的她,说到社区的“家里人”,一点儿不含糊:总人口11368人,外来人口461人,谁家有困难,哪个生了病,他都了如指掌。“家里人”说到郭玉妹,一个个故事也是张口就来。
“她在社区干了整整30年啦!2007年刚当上书记的时候,接手的是2000多万的巨额债务,我亲眼看着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腿求人,常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社区居民陈桂珍说起这件事,仿佛历历在目。
郭玉妹当时和村干部说:“社区29个组,万把人,背着这么大的债务就是扛着一座山,债务不除,‘家里人’日子好不起来。”于是她跑上跑下,熟悉政策,梳理矛盾,想法子盘活村级存量资源。
当时,她带着一班人四处募集资金,想要修建标准化厂房。一些企业老板闻讯而来,提出愿意出资,但必须将厂房产权转让给他们。“集体好不起来,怎么给‘家里人’办事?难做的事情,就是要滚钉板,不能图省事!”郭玉妹不愿意让村集体经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拒绝了这些老板。不管多难,她都要带着“家里人”自己干。
磨破了嘴皮,跑穿了鞋底,经过两年多努力,标准化厂房建起来,企业引进来,社区还清了所有债款,扭亏为盈。经过10年的发展,广宁社区的年收入已经稳定在数百万元。
集体有钱了,郭玉妹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群众服务上。社区成立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员干部个个有服务项目,不光做民生服务增量,也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量做起来;不光服务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也一视同仁——将网络服务和实用技术送上门,在端午、中秋等节日里送粽子和月饼,春节还有大巴车送他们回家。
来自安徽的(杨青松)一家,在广宁社区租了一幢门面房,搞起了熟菜生意,看到别人开网店做外卖生意很红火,老杨也想试试,无奈的是,自己在网络操作上却是个“技术盲”。郭玉妹知道以后,组织社区里像老杨一样的商户免费参加电子商务推广引流培训班,让大学生村官为他们培训。现在,老杨的网店外卖红红火火,还在在大学生村官的帮助下,开起了手机微店。“我们去年就没回老家过年,一个正月能挣2万多呢!”老杨感叹,广宁社区这个家真的没话说!
郭玉妹还在社区里建起了义务巡逻队、文艺宣传队、医疗卫生服务室、残疾人协会、劳动保障服务站、工青妇等自治组织和机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服务网络和便民服务体系,“家里人”都夸,这个“当家人”做得好!
她把社区当成一个“家”来经营,把为“家里人”谋利、为“家里人”服务作为基层干部的实践宗旨。她化解村级债务有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有本领,服务人民群众有情怀,并且把461个外地人当作“家里人”对待,在乡村振兴中提供了一个“广宁样本”。
近年来,广宁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省绿色社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 记者/冯源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