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湖北会馆修缮完成之后,11月28日,记者在老城区采访时看到,深藏教场的漆货巷酱业会馆也修缮完成,这一百年会馆开始以崭新面容与市民重新见面。
青砖小瓦
原来构造形式和建筑外形得以恢复
酱业会馆位于老城区东关街道教场社区漆货巷11号。会馆始建于清代,距今100多年,为合院式布局。最初作为驿站会馆使用,后改为民居生活用房。该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两进两路,反映了传统建筑布局中流线安排和城市巷道相结合的灵活性。现存房屋规模仅为当年的一半,建筑面积大约为225平方米。
虽然酱业会馆原先规模较大,建有船厅、花园和房屋,因年代久远,受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影响,东南船厅、西侧花园均损毁,南进房屋已经变为民房,现酱业会馆仅存东路三间两厢、西路六间两厢。经过百年风雨,这些剩余房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柱梁糟朽、屋面变形、墙体部分砖块风化严重,还有部分墙体被开窗破洞。历史建筑的现状,呼唤尽快修缮,加以保护。这一项目便列入了修缮计划,并于9月启动修缮。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经过整修,扬州酱业会馆是青砖小瓦,焕然一新。很有味道的走廊卷棚,再现生机,门前的砖雕、重新清洗后,焕然一新。虽然房子还是原来的形制,但破旧损坏的部件得以更换,一些以后增加的建筑物予以了拆除,原来构造形式和建筑外形得以恢复,整个建筑群重获“新生”,再现生机。
修旧如旧
揭瓦不落架大修
“酱业会馆此次进行的是全面性修缮,实施的是一期工程。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修旧如旧,采用揭瓦不落架的大修手法,保留现在的布局,恢复原构造形式和原建筑外形,并使木结构完整、安全。”施工人员介绍说。
“这次修缮,对后搭建的一些建筑实施了拆除,力求恢复原貌。青石阶沿保存较好的,在拆除水泥地面时对其进行了保护,以免造成损坏。”专家说,在瓦屋面卸载后,对大木构架进行了整修,东路房屋主房木柱倾斜量较大,对歪斜的木构架进行了局部发平和修整。西路房屋木柱虽有轻微倾斜,但不影响其安全使用。对损坏的材料,进行了更换。危险或与原形制不符的墙体进行了重新砌筑,砖墙砌筑采用了青灰浆,色泽接近于原灰浆。
“这一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施工人员正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施工,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修缮任务。”施工人员介绍说。
意义深远
扬州首个历史建筑修缮工程
“2017年,扬州市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一。这一建筑的修缮意义深远,它是扬州启动的首个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专家介绍说。
据现场修缮的专家介绍,酱业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馆内建筑均为一层,分东、西两路设置,平面布局合理,结构传统规范,做工也十分考究。2014年12月酱业会馆被扬州市政府认定为“扬州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传统建筑研究价值。
据介绍,酱业会馆这些年来变化不大,南边是客厅,还有一部分区域用作办公。酱业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硬山式传统民居形式的会馆建筑,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两进两路。会馆大门朝东,馆内建筑均为一层,分东、西两路设置:东路建筑为三间两厢形式,砖细门楼留设在东厢房位置,入大门至东厢,下台阶,经天井至西厢(廊)过圆门进入西路建筑;西路建筑面阔三间,分南、北两进,共六间两厢(廊),中部为天井,与东路建筑共用分隔山、檐墙。
酱业会馆原规模较大,建有船厅、花园和其他房屋。因年代长久、历史变迁、房屋产权变更,酱业会馆原有船厅、西侧花园已经迁移或被毁南进房变为其他民房,目前仅存东路三间两厢、西路六间两厢房屋。今年9月,扬州市启动酱业会馆的全面性修缮,从而让这一百年建筑再现风采。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