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开放“开”出便民利民新气象

2019年11月29日 09:50:52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每天步行上下班都经过太湖路,沿途住建局、宿迁生态环境局、宿迁教育局、宿迁水利局等单位的庭院开放后,园林景观尽收眼底,风景特别好,开放的单位庭院内还设有很多座椅,有需要可以随时坐下歇一歇。”11月28日上午8点半,家住宿迁区兴鸿一品小区的宿迁民史冬告诉记者,机关单位庭院开放后,不仅让宿迁民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也更加便民利民。

原市农委庭院开放后与周边环境自成一景。 本报记者 肖伟伟 摄

原宿迁农委庭院开放后与周边环境自成一景。 记者 肖伟伟 摄

  记者在太湖路上看到,宿迁水利局门前一大片开阔的草坪中,树木成荫、曲径通幽。通过这条慢行绿道,单位庭院的景观与人民大道绿轴景观实现“无缝对接”。

  水利局庭院是宿迁首个开放的单位庭院。2016年以前,宿迁的机关单位大都采用围栏、围墙进行封闭式管理,虽然院内郁郁葱葱,但市民却可望不可及。2016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率先启动机关单位庭院开放改造工作,通过打开原来封闭的围墙、围栏,对各个庭院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改造,让市民们可以随时在其中“闲庭信步”。

  审计局以红花玉兰为主打树种,水利局保留院内原有长势较好的香樟、柳树……在单位庭院开放过程中,宿迁围绕“保留为主,优化提升”的原则,保留院内原有长势较好的树木,完善中下层地被,增强绿地的可观赏、可进入、可共生性,这样不仅让好的树木得以保存,而且还让每个机关单位的庭院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在实体围墙两侧种植爬墙植物到用铁栅栏代替实体围墙,从用绿色植物代替围墙到彻底打通庭院内外,宿迁按照“绿色、共享、便民、协调”的理念,最大程度地考虑周边市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充分利用开放出来的“小微空间”,建设“微设施、微绿道、微景观”,让群众“进得来、坐得下、可健身”,实现“绿道共享、绿地共享、设施共享”,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活圈”。

  市区爱情隧道东侧的一片小广场就是原宿迁农委庭院,庭院开放后,这里不仅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而且还以抽象的蔷薇花作为铺装图案建设成了一个圆形广场,与爱情隧道共同打造成为爱情主题街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街头游园。“这附近原本没什么适合小孩子玩的地方,自从这里建了小公园后,我们就经常带着孩子到这里玩。”家住附近仁恒公寓的耿秋兰说。

  如同原宿迁农委庭院一般,宿迁坚持将单位庭院绿地与城市绿地进行有机串联,融合周边区域建筑、景观,合理配置座椅坐凳、健身器材、垃圾箱、亮化等服务设施,增强绿地服务功能。去年以来,庭院开放工作更是以构建文明长效推进机制为着力点,从满足市民急需的健身休闲空间着手,重点增加功能性休闲健身设施,为市民游憩提供开阔的活动场地。

  为了进一步满足需求,今年起,宿迁在庭院开放改造中又提出了有方便进入的健身绿道、有休息坐椅、有特色微景观、有亮化设施的“四有”要求和单位公厕对外共享、单位停车位对外共享的“二共享”要求。开放后的单位庭院,不仅提升了城市通透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街景,而且更体现了宿迁的包容和温情,让市民对城市园林绿化服务功能产生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6年,5家单位完成庭院开放式改造;2017年,28家单位完成庭院开放式改造;2018年,13家单位完成庭院开放式改在;2019年,14家单位进行庭院开放式改造……截至2019年底,宿迁将完成单位庭院开放式改造60家,共享绿地面积约51万平方米,受益人群超10万人,一个个具备功能性、文化性、景观性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将更加地便民利民。

  (来源:宿迁网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