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2019年11月27日 16:22:09 | 来源:速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家门口”的幸福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也是政府一定要做好的“必答题”。入托上学、就医养老、出行购物、环境卫生、水电气热、文化娱乐……近年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把优质服务提供在群众“家门口”、把民生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把民愿民盼落实在群众“家门口”、把干部作风改进在群众“家门口”,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当时是因为怀孕了,才选择回乡创业。现在,我庆幸我回来了,可以陪着我的孩子一起成长。”日前,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一处门面房内,45岁的范庄村村民罗利正埋头在缝纫机前忙碌着,脚下不停歇,手里不停顿,仅需几秒钟,一块布料就完工了。

TAO_4464_副本_副本.jpg

  “我回乡来创业已经很多年了,这些人有一部分是村里的贫困户,都是我手把手培训出来的,在我这里工作几年了,手脚勤快,做事认真。”十几年前,罗利生完大女儿后,就和丈夫到张家港打工。2009年,罗利回到了家乡开始创业,办起了一家帽子代加工厂。她说,近几年,家乡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乡里有很多的政策扶持她们这些返乡创业者,订单充足的情况下,招工也不是难题。现在,她的厂里有20余名工人,除了在工厂工作,工人们家里有设备的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去工作,在家里上班,既不耽误挣钱也方便照顾家人。

  近年来,宿迁经开区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为群众提供便利灵活的就业岗位,在促进百姓增收的同时,也让他们收获满满的幸福。

  其中,宿迁经开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不定期发布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企业招工信息等,让群众了解、熟悉、用好创业就业政策;广泛开展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调查和企业用工调查,摸清底数、开出清单,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大型现场招聘会、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等,推动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选择,帮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实现就业。

DSC_4145_副本.jpg

  此外,以“订单式、定向式、跟踪式”培训为主,精准掌握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并与淮海技师学院联合开展培训活动,根据劳动者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提升群众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按照“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思路,积极培育新兴创业主体,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开展创业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群众从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带动更多人“家门口”就业;采取“互联网+”模式,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店”,推进群众居家创业就业;瞄准投资小、门槛低、管理灵活的小微企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创建“扶贫车间”;认真落实创业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创建“扶贫车间”,帮助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宿迁经开区各乡(街道)、各村(居)均设有“扶贫车间”,这种“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实现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双赢。

   有一种简单叫“在家门口上好学”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又到了学生放学的时间,青海湖路小学门口站满了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从家里出来步行七八分钟就能到学校,孩子上学特别方便。”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刚当父亲时就盼望着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这样孩子每天能多出近一个小时时间休息学习,家长也不用天天东奔西跑。

KFQ_6857_副本_副本.jpg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宿迁经开区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学位需求激增,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给宿迁经开区教育发展带来“新课题”。对于老百姓而言,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更盼“好上学”、“上好学”。为此,宿迁经开区大力推进教育兴区建设,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办好“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在有学上、上好学、服好务、育新人等方面聚焦发力,努力办好群众身边每一所学校。

  宿迁经开区从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入手,2007年起通过分年实施、分期建设,逐步完成了宿迁中学分校、市实小黄河分校、市实小古楚分校、市实小三棵树分校、南蔡实验学校等学校扩建和新建工程。2017年,根据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规划,宿迁经开区又启动了青海湖路小学(含台商子女学校)建设,并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今年,宿迁经开区又高标准规划,陆续启动了厦门路学校、金鸡湖路小学、富民大道学校等3所学校建设,列入全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规划统一建设,计划于2020年9月建成使用,可新增学位7560个,将有效满足园区新增生源就近入学需求。

  “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为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宿迁经开区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深耕细作、频频出招,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打出了一套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组合拳”。

  按照全省办学条件标准,宿迁经开区对全区所有中小学配备教学功能场室、常规仪器设备及信息教育设备,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添置及更新中小学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将原开发区中学、黄河小学、古楚小学、三棵树小学、南蔡实验学校托管给宿迁中学和市实验小学,授予他们对托管学校人、财、物的全权支配和办学自主权,与托管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配置、招生工作、常规管理、考核评价“六统一”,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TAO_0553_副本_副本.jpg

  此外,宿迁经开区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在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重点发力,完善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待遇落实各项机制,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从教积极性,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当规模与质量同在,当效益与标准齐飞,宿迁经开区正在通过不断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的愿景成为了美好现实。

  有一种暖心叫“在家门口收获‘诗和远方’”

  11月3日,在古楚街道徐圩居委会新建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内,一群孩子正站在书架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而在妇女儿童活动室,一些孩子则舞动手中的画笔,把自己心中的期盼和向往一笔一笔描绘出来,一幅幅天马行空的作品,勾勒出一个个童趣盎然的世界。

家门口文化_副本.jpg

  “这景象,谁看了不欢喜?我们就是要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群众的‘精神乐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臧士振说,今年初,徐圩居委会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整合现有资源,不折不扣按照《宿迁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今年10月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免费对外开放,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不二选择”。

  走进宿迁经开区南蔡乡长庄村农家书屋,可以感受到一种安静、整洁的氛围,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近千本图书,既有中老年爱看的历史故事类书籍,也有青少年爱读的名人传记类、科技类书籍。村民们正捧着书籍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俺来学点种菜知识。”拿着《蔬菜科学施肥技术问答》又看又记的王大爷开口了。“虽然蔬菜不是金贵的东西,但不能种完之后就不管了,种菜也是一门学问呢!”

  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渠道”,是赢得群众支持、汇聚群众力量的“主阵地”。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思路,宿迁经开区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软件服务和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幸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流动书屋_副本.jpg

  其中,宿迁经开区划拨专款,扶持各村居(社区)高规格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成为群众建在家门口,用得上、玩得转、喜欢去的“精神家园”。与高规格建设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同步,科学规划、高质量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小型文化设施建设,规范运营管理,千方百计在百姓家门口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运营良好的文化阵地。同时,根据群众“订单”需要及时调整“菜单”,用文化“下沉”的方式,定时定点为群众配送“文化家常菜”,把群众最需要的文艺演出、各种展览、文化讲座及艺术培训活动送上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盛宴”。去年以来,宿迁经开区全年组织送电影500场,“电影进村”实现了全覆盖;为辖区各村农家书屋送书3000余册,进一步将惠民新政策的宣传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建好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技能、保护文化遗产……宿迁经开区努力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一座座“文化家园”陆续建成并免费开放,一场场文艺汇演送到群众家门口,“出门就能读书、屋外就有歌舞”成为一种常态。今天,漫步宿迁经开区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处处展现着一幅幅和谐美妙的画卷,群众在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中感受着文化惠民带来的欢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