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年轻教师培养引进,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9年11月21日 06:56:35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不到30岁当教授、博导,南京也有

  27岁当上博导,浙江大学教师刘琬璐近日上了热搜,90后博导、教授旋即成为热议话题,改变了公众“教授、博导都是白发苍苍”的传统印象。其实,南京高校也不乏年轻的博导、教授。记者了解到,教授、博导队伍越来越年轻,和高校重视年轻人才有关。 

  南农李姗:

  凭一篇论文,毕业后直接破格被聘博导 

  南京农业大学的李姗去年底入职加入农学院时,就被评为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当时,她才28岁。这么年轻就能当上教授并且担任博导,李姗归结于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政策。 

  李姗本科就读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去年8月16日,由她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协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平衡》发表于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反而呈下降趋势。该研究揭示了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深入了我们对于植物生长与代谢协同调控机制的认识,从而找到了一条在保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新途径。”李姗说,这项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并获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她自己也因此得到了南农的认可。 

  据介绍,评聘南农教授,一般需要1年以上的海外留学、研修、访学经历,李姗属于破格评聘。“学校没有嫌弃我没有海外经历,博士毕业后能够直接把我引进,对我来说非常幸运。”她说。 

  河海江金芳:

  论文专利“大户”,任教3年当上副教授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科技文献超过40篇,目前获得授权专利20多项,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1989年出生的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老师江金芳去年凭着显著的科研成果当上副教授,距离她大学任教只有3年。 

  “我比别人更早地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把它作为日后研究和工作的目标。”江金芳介绍,大二时河海大学开了一门选修课,讲授物联网与算法,这让她很感兴趣。导师询问有没有学生愿意加入到他的团队,她就去报了名,并且以专业绩点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做科研的第一步,必须静下心来,阅读大量的文献。她比较耐得下性子,一周差不多看个百十来篇。当时,身边不少同学看文献看到一半,会因为自己还没有新的想法感到着急,要感觉换一个方向,她则是另一种风格——再多看一些资料,再多做一些思考。 

  每天6点钟起床,备课、指导学生、做科研,这是这名年轻副教授的日常。“做科研压力大,不能太着急,自己要学会缓解。”她介绍,读博期间,她就碰到了一个网络安全方面的课题,怎么也想不出好的方法,眼看着项目结题时间要到,卡在课题上的她几乎要放弃。没想到,在与家人倾诉、与导师聊天后,她的思路突然打开了,问题也迎刃而解。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