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停留在“眼睛课程”“研学+旅行”融合难点如何打破?

2019年11月20日 20:02:1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20日,由中国研学旅行发展论坛组委会、北京中外研学旅行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9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全国各省市研学旅行机构、研学基地(营地)负责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学教育者百余人参会。

  黄山学院客座教授孙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郑飞虎等嘉宾围绕“研学标准体系建设”“研学市场准入规则”“研学公益”等方面进行探讨。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研学旅行中,“研学”“旅行”有效融合尚存难点。

  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火热、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力量青睐。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然而,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实现高效研学?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如何完善?“研学”“旅行”如何有效融合?这些话题成为教育、文化旅游等业界关注的重点。

  现场,有专家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度体验,获得真正成长,感受到和自然、人、社会及历史之间的对话。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忽略了教育功能。

  学校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跳出课堂和学校,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促进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赋予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另据了解,2016年11月确定南京市雨花台区为青海省大通县、陕西省丹凤县对口帮扶地区以来,雨花台区全力帮助大通县、丹凤县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两地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2018年12月起,由南京南站区域党建联盟360和雨花街道商会共同发起的“走出大山,放飞梦想”公益研学旅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在此基础上,这次又设计了五地协作发展的创新模式,五地学子,同聚南京,在帮扶中促发展,在合作中共进步。

  现场启动了“走出大山,放飞梦想”下一站“因为南京,相伴成长”研学旅行计划,这也开启了南京市雨花台区与西宁市大通县、商洛市丹凤县、淮安市洪泽县、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五地公益研学之旅。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蒋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