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采访,感受到的是一座新城崛起的喷薄欲出。总部经济、现代仓储物流、特色商贸、体育文化休闲,“四区联动”,推动金阊新城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这里还是个涉农街道,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的浓浓“乡愁”。白洋湾街道在城市化进程中,依旧保留着9个村级股份合作社,依旧担负着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股民分红的职责;白洋湾山歌文化节,还原江南水乡农民耕作的情感生活,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姑苏区副区长、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健慧说,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正聚焦“六大工程”,强化“五个注重”,让“新城见新,街道添美”,全力推动金阊新城高质量发展,为姑苏区打造发展“硬核”贡献积极力量。
姑苏天安云谷 记者 濮建明 摄
新城要见新,打造姑苏经济发展的“硬核”
记者在白洋湾街道采访时发现,基层的同志很忙碌,采访都得见缝插针,一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令人印象深刻。透过街道办公楼的玻璃窗,一路相隔,一个崭新的业态平台已规模初显。这便是金阊新城重点打造的总部经济区(CBD)——姑苏天安云谷。
据介绍,天安云谷是姑苏区重点打造的产城融合示范项目,一期、二期、三期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是白洋湾街道重要的产业增长极与地标性示范区,将围绕科技研发、健康教育、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成以高端科技创新为主的智慧园区。白洋湾街道将依托姑苏云谷打造总部经济区,重点引进区域性或全国性总部企业。目前,美奥口腔、上海舒鑫等企业已入驻天安云谷。据悉,这里还将建设“金阊之门”等地标性建筑。
金阊新城党工委副书记范洪根介绍,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占地面积18.5平方公里,沪宁高速公路、城际高铁将整个白洋湾街道一分为三,京杭运河也穿越其中。结合区域特点,金阊新城在产业规划上通过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连片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以天安云谷为依托,打造总部经济区(CBD);以“一带一路”铁路物流中心为依托,打造现代仓储物流区,以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为依托,打造特色商贸服务区;以虎丘湿地公园为依托,打造体育文化休闲区。
范洪根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正通过新的产业规划和转型升级,全力提升经济发展硬实力。“金阊新城这里公铁水集聚,天安云谷、综合物流园区、虎丘湿地公园等新业态显现……将呈现一派全新的发展景象。”
周健慧介绍,结合发展实际,今年下半年以来,金阊新城进一步提出了聚焦“六大工程”、强化“五个注重”工作方案。其中,“六大工程”为区域连片畅通工程、“四区”联动推进工程、环境面貌亮化工程、征收扫尾攻坚工程、社会治理优化工程、党建引领保障工程;“五个注重”即注重政治学习、强信念,注重创新谋划、求突破,注重横向对标、找定位,注重相互协作、增合力,注重典型引路,树标杆。
“新城见新,就是要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我们将深入实施姑苏区惠民助企工程,落实好‘六大工程’和‘五个注重’,实现金阊新城高质量发展。”周健慧说。
金阊新城这里公铁水齐备,各种新业态集聚,必将呈现一派全新的发展景象。记者 濮建明 摄
街道要添美,创新实践基层网格化联动治理
行走在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一个直观感受是,环境面貌在逐渐美起来。一个小细节很亮眼,金阊新城编制了新城空置储备用地绿化环境提升方案,选择重点区域地块开展试点,改变征收地块杂草丛生混乱现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这是学习周边城区的做法,美化储备地块。这些是宝贵的发展资源,虽然暂时不动,但也要先美起来。”范洪根说。
在金阊新城,街道要添美,除了聚焦环境面貌,还重点聚焦社会治理优化。范洪根介绍,近年来,区域开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金阊新城这样的城乡接合部社会治理挑战和压力空前。从2017年开始,一场基层网格化联动治理的实践创新在金阊新城上演。
一方面,强化精细管理,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构建。金阊新城将辖区18.5平方公里划分为138个基础网格,其中综合基础网格122个;专属基础网格16个,分为普通专属网格、特色专属网格和重点专属网格3类,实现网格划分边界明确、相互衔接、重点突出、全域覆盖。在姑苏区率先试点专属网格运行,建立苏州机电五金城等4个专属网格工作站。同时,打破以往根据条线职能进行责任包干的做法,采用网格员对网格内的管理与服务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包干制,重点构建以“网格长、副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网格顾问”为支撑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此外,以若干个社区区域进行设置,建立了5个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并成立区域党委,由街道班子领导任党组织书记(负责人),街道下沉中层干部任工作站站长,调动资源,协调解决疑难问题,与公安、城管、应急等专业网格范围叠加,实现“多元合一、一员多用”。
另一方面,强化政企融合,大力打造专属网格管理样板。范洪根说,金阊新城共有六大专业市场,今年以来,他们探索实践了专业市场网格化治理新路径,以苏州机电五金城为试点,推行“企业管理为主、政府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聚力打造专业市场专属网格管理样板示范区。据悉,机电五金城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共32幢楼、2290户商户,长期以来,“三合一”场所、非法婚纱加工等问题突出,专属网格建立以来,运用“条块结合”工作机制,彻底打破“整反复、反复整”的怪圈,成功实现苏州市“331”挂牌督办安全隐患单位摘牌。
范洪根说,金阊新城历史遗留问题多、专业市场多、物流企业多、定销房和保障房小区多、空置地块多、流动人口多,之前常常有人笑言“导航到了金阊新城就会‘迷路’”,只有加强社会治理,才能提升为民服务质量,让新城、街道美起来,企业也愿意来,人民群众也会收获更多发展成果。
乡愁要延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弘扬乡土文化
在金阊新城南部居住区,一个包含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农贸市场、生活商业等的社区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明年5月份将正式对外营业。
这个综合体的“业主”是苏州市久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金阊新城9个村级股份合作社的联合抱团发展载体。久联公司总经理朱建明介绍,金阊新城目前还有9个村级股份合作社,3个村的建制,之前村级股份合作社都以物业租赁为主,虽然有“一村二楼宇”政策扶持,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展瓶颈也越来越明显。为此,金阊新城成立了久联公司,让9个村级股份合作社抱团发展,与金阊新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朱建明说,久联公司实行9个村级股份合作社的资金、资产统一管理,人员统一集中办公。新的项目载体主要解决回迁居民的生活便利,占地1万平方米,地上、地下的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按照预计,集体年收益在700万元左右,“将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开辟新路,让股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延续涉农属性的一个方面,另一场延续乡愁的举措,也在金阊新城同步推动。
今年10月29日,2019年“一路山歌”姑苏区首届白洋湾山歌文化节在金阊新城文体中心开幕。本次山歌节以春夏秋冬四季山歌为主线,推出一场山歌文艺演出、一条吴歌生态保护路线图的发布等系列活动,来传播大运河畔的非遗文化,展示吴地民俗文化的魅力。这场非遗文化盛会将持续至11月底。
白洋湾地区阡陌纵横、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清新软糯的白洋湾山歌就是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作为省级非遗的白洋湾山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活态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其独特的唱腔和通俗的语言更是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并世代传唱。
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跃洲介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白洋湾山歌,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三角咀湿地公园、白洋湾生态园、白洋湾山歌基地、和美社区山歌传习所、蔬菜园艺场、金阊新城实验小学等一批保护传承点串起来,打造成吴歌文化保护生态圈,并在山歌节期间进行发布,为下一步系统地开展吴歌文化的活态保护打好基础。
民俗专家沈建东表示,白洋湾山歌蕴含了丰富的运河元素,与江南大运河文化一脉相承。希望通过首届山歌节的举办,助力白洋湾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苏州市民感受到大运河畔民俗文化的魅力。
范洪根说,除了山歌文化,白洋湾街道还将发展运河文化、革命文化、科技文化等,通过繁荣文化,提升当地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实践创新城市治理模式,让进城的农民融入城市新生活,又保留一份乡愁——
“天台农庄”引领新风尚
“老蔡,老俞,你们来得早的了。”
“老王,来了啊。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就早点来弄弄菜,等会把这些菜送到困难户家里去。”
在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约120平方米的顶楼阳台上,党员志愿者王炳泉、蔡凤金、俞福男正将采摘下的蔬菜装进篮子里,准备送给小区困难家庭。74岁的老党员王炳泉说:“从去年开始,我报名加入到‘筑绿园’的维护和管理中,为更好地打造我们的城市农庄尽一份绵薄之力。”
据悉,金筑社区是白洋湾街道典型的回迁安置小区。“村民”变“居民”初期,生活习惯一时无法改变,小区内绿化地被种上蔬菜瓜果,对公共环境影响很大。针对此类问题,开辟一处“天台农庄”,让居民把蔬菜种进花盆里,成为白洋湾街道解决毁绿种菜问题、转变城市治理方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引导居民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同时,也为当地百姓留住一份“乡愁”。
金筑社区党委书记陈迎青介绍,金筑社区大部分居民原先是农民,世代的农耕生活养成了“自留地”的种植情结。由于有着浓浓的“土地情结”,在小区交房入住初期,居民毁绿种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小区的环境卫生,也造成了邻里矛盾。
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居民沟通,同时启动“筑绿园”项目,建立盆栽蔬菜科普馆,引导居民们文明种植盆栽蔬菜。2014年,在社区的牵头下,30多位居民当起志愿者,走进苏州市蔬菜研究所的阳光大棚学习种盆栽,成为“城市绿色农庄”公益项目的一分子。
近几年来,金筑社区依托盆栽蔬菜科普馆,通过广泛宣传,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种植攻略”大讲堂、筑绿园——城市绿色农庄、变废为宝——盆栽DIY大比拼、“我植我秀”等一系列活动,引导更多的居民加入盆栽蔬菜进家园的队伍中。经过几年的发展,金筑社区的盆栽蔬菜基地——“筑绿园”城市农庄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拥有了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更好地管理好这座“城市农庄”,社区将阳台划分为四块颜色不同的区域,以分组包干的形式,承包给志愿者们。除此之外,党员志愿者还以跟辖区内困难家庭结对帮扶的方式传递爱心,将种植出来的果蔬赠送给小区内的困难家庭。“每周,筑绿园的志愿者们都会送蔬菜过来,虽然只是寻常的蔬菜,但却切切实实解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问题。”小区低保户吴菊明说道。
蔬菜盆景的模式受到居民欢迎,成为白洋湾街道小区里的新风尚。姑苏区政府副区长、白洋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健慧说:“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大半辈子的习惯,要做的是想办法如何引导。要治标,更要治本。”在推广盆栽蔬菜的同时,白洋湾街道借助党建共建的力量,对绿化进行提档升级,新增绿化面积27490平方米,让城市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蔬菜盆景的模式受到居民欢迎,成为白洋湾街道小区里的新风尚。记者 濮建明 摄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