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这部摘得第一的原创舞蹈作品,你可能连名字都不会念……

2019年11月15日 16:51:11 | 来源:姑苏区教体文旅委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曾经我们以为是老苏州才有的喝茶、听书等习惯,如今也逐渐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中,但有一种苏州评弹特有的现象,却是不多见了,甚至大多数年轻人从未听说过,那就是——听戤壁书。

  这是什么意思?“戤”字怎么念?

  最近,就有一部姑苏原创的描绘老苏州听戤壁书的场景的作品,摘得了一等奖!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苏州市“新人新作”舞蹈展演暨文化惠民专场演出大赛中,由姑苏区文化馆和沧浪街道联合创编的原创非遗题材舞蹈作品《戤壁书》获得一等奖!这部作品也是姑苏区文化馆非遗题材三部曲的第三部。

  “戤”字读作gài,是苏州评弹文化特有现象,就是指无票无座、靠在书场的墙边蹭书听。

  苏州书场大都设在茶馆里,上午茶馆,下午、晚上变书场,因此,喝茶人大多都是为了听书而来。但对于付不起茶水费的人来说,怎么样才能听到好书呢?为了照顾到这些人群,一般到“小落回”时,场东会把外面的观众放进茶馆,他们不占座、不买茶,只靠边戤着听说书。堂倌也不驱赶,赚个人气,起个广告的作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听戤壁书的现象。

  这可以说是苏州评弹中最接地气的场景了,让家境贫苦的底层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拥有一份平凡的快乐。

  在成功编排了《忆糖粥》和《木刻春秋》两部以非遗题材为内容的舞蹈后,第三部非遗题材的舞蹈落脚点选在哪里,一度让创作团队非常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光裕书场的一幅壁画上,一群站在门外、神态各异的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评弹团孙团长介绍,这些人就是听戤壁书的人。创作团队不禁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题材!

  而将这种文化现象与舞蹈结合,也能够让从未了解过听戤壁书的年轻人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

  很多年轻人因为方言的原因,听不懂苏州评弹的内容,但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无需翻译便能欣赏。随着评弹音乐响起,台上舞蹈演员们听戤壁书时的如痴如醉的动作神态,让人忍俊不禁,也免不了对苏州评弹心驰神往。

  而这一点也在《戤壁书》的年轻演员们身上得到了验证。他们原本大多对评弹艺术知之甚少,但排练期间的耳濡目染,让他们对苏州评弹产生了浓厚兴趣。

  也正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跨越语言等障碍,近年来,姑苏区开启了“特色非遗题材舞蹈”的原创之路。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结合,让非遗文化“有了温度”。

  姑苏区文化馆结合群文创作上的优势,鼓励舞者走出剧场、深入生活,从姑苏区非遗文化中汲取营养,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最接地气的场景,融合于舞蹈动作之中,以此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