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这位“抠门”老兵走了

2019年11月15日 16:31:58 | 来源:我的泰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94岁的靖江籍抗战老兵季华走了,后事安排得相当极简,“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

  新闻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

  季华,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离休干部,是土生土长的靖江人,同时也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先后参加了宣家堡、姜堰、淮海、渡江等战役。在战争年代,季老曾多次遇险负伤,是当地百姓救了他的命。离休后,他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人民,只要乡亲们有困难,他都鼎力相助。在季老80多岁时还曾“路见不平”,跳入河塘救上来一名落水儿童,此事也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抠门"老兵走了

  临终捐出遗体和毕生积蓄

  这是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季华老人的家,一切还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原样。

  墙面斑驳、开关老旧、家具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但季老先生似乎乐在其中,亲手写下的"寒舍"二字,高高地贴在门楣上。

  在干休所里,季华老人是出了名的"抠门",吃得简单,穿得简朴,住得简陋,从来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

  提起季华老人,干休所的老战友第一印象是“背个挎旧包,生活上不太讲究”,开玩笑说他“跟要饭的差不多”,平时吃个西红柿炒蛋就算荤菜。

  季华,1925年2月出生,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中,他中弹后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荣立两次三等功。

  戎马一生的他深藏功与名,晚年一直居住在这套简陋的房子里。

  2019年1月,94岁的季华离开人世,后事安排得和他活着时一样简单朴素。根据他的遗嘱,"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所有积蓄包括抚恤金、丧葬费,全部用作交纳特殊党费、捐给家乡学校作为季华尊教助学基金……"

  生前匿名捐款超百万

  去世后秘密才被揭开

  在季老先生去世当天,一张江苏慈善总会发出的捐赠证书,向世人揭开了更多秘密。原来,这位艰苦朴素的老兵,只是将吝啬留给了自己。

  这些年,他一直在点对点资助困难群体。腿脚方便的时候,自己亲自汇款送钱,后来实在行动不便,就托保姆帮忙。

  40万、26万、12万、9万……季华一生可查的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再加上那些匿名捐款,没人知道他究竟捐过多少钱。

  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所长月明刚介绍,季华给学生资助时,一直坚持三个原则:

  不留姓名;不告诉家人;不要任何的收款凭证。

  其实,在2018年10月,季华的小儿子季压西就受父亲委托,向家乡江苏靖江斜桥中学捐出40万元,设立"季华尊教助学奖学基金",40名贫困学生和10多名教师受益。

  季华去世后,子女们领到的50多万元抚恤金,也按照老人的意愿一分不留,12万元交了特殊党费,26万元再次捐作尊教助学基金,剩下的则用作探望家乡亲人和困难人群。

  干休所工作人员吕本秋反映,在老人临终前三个月,不慎摔了一跤,洗澡不方便,所里要给他做个淋浴房,当时老人家里总共只有三万块钱,他拿出5000元修淋浴房。

  可是,上午出了钱,下午老人又要把钱要回。

  “什么原因要回去了呢?他的家乡又有一个人困难,需要三万块钱。”

  吕本秋说,老人执意等下个月工资到了,再把5000元垫上,大家只好同意。

  “能成为他的子女是最幸福的事”

  2019年1月27日,季华离世前几个小时,在病床上写下"我是党员",同时叮嘱家人,不要为他过度抢救,要为组织省钱。

  谈到父亲,季华的儿子季压西充满感激和自豪,他动情地说:“能成为他的子女,能够继承他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最值得的事情、最光荣的事情!”

  在生命最后连遗体都捐给了国家

  这种倾其所有的付出让人敬佩

  老兵不朽,一路走好!

 (来源:我的泰州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