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首部合拍主题电影即将杀青,导演是位“新南通人”

2019年11月15日 13:52:56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是一位浪漫诗人,他是一位新锐导演,他还是一位“新南通人”;他挚爱脚下的这片热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扎根江海大地,体味江风海韵,拍出最美好、最生动、最感人的影视作品。11月14日,他联合制片执导的一部反映人类精神家园的电影,在印度即将杀青。

  世事沧桑中历经坎坷

  他对文学挚爱对诗歌痴守

  今年37岁的张松,戏言自己此前的人生,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漂泊。

  正如张松自己在个人诗集《七十七世》之《某年某月某日在成都某广场》一诗中的摘句:“夜的手掌掩住视线非法的张扬/我在一群人当中半卧/腿像密林的条藤/在我的院子里/疯长/布鞋/球鞋/沾满灰尘的皮鞋/挂成从春到秋的枝叶……”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场或长或短的漂泊。

  那一年,高中毕业的张松缘于文学的痴爱,从故乡安徽肥西追到四川成都寻找生命的意义。“你不属于这座城市。我看不到你的未来。”一句话,彻底打发了张松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句话,成为张松生命中下的最大的一场雪,为此,张松写下一首诗“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后来,张松带着一颗诗人的心,辗转并漂泊于国内多地。打过工,做过文学期刊编辑,担任过房地产开发公司高管……不管在滚滚红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人生角色,不管在人间烟火中品尝了多少甜酸苦辣,不管在世事沧桑中经历了一样样的坎坎坷坷,张松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挚爱,对诗歌的痴守。

  “同频的人终将相聚,”11月14日下午,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忆及如烟往事,张松淡淡一笑,“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珍贵的历练。”

  二十年前心存电影梦

  二十年后他辞职跨界圆梦

  出人意料的是,在房地产行业已颇有名气的张松,突然谢绝知心老板挽留,毅然辞职,并“跨界”创办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木公影视传媒”。

  木公,取其名“松”也。张松认定:有木为公,诸事可成。

  “20年前,我就怀揣一个电影梦,想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深造,”回眸既往,张松感慨,“20年后,我不能再等待。人到四十岁必须想明白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我要拍电影。”

  坚定张松迈入影视行业这一决心的,是生活在南通的他,看到了从南通这块热土上走出去的一位又一位电影大师和优秀的影视工作者,譬如:赵丹,顾而已;江平,陆川,黄磊,保剑锋,马伊俐……“薪火相传的南通影视人物熠熠发光的灿烂星空,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张松表示。

  “南通是一个温暖的城市,我要用镜头把大爱传递下去。”张松说,“在南通,许多一见如故的良师益友和忘年之交的无私帮助让我满怀感激。”如今,作为“新南通人”的张松,儿子已经10岁,从事财会工作的妻子对他的梦想全力支持。

  事非经过不知难。为筹措影视拍摄制作的启动资金,张松将准备买房子的钱,全部投了进去;为了拓宽眼界,他一次次北上南下,向国内影视界的名师大腕虚心求教、虔诚取经……

  “我感谢江平先生、谢飞先生、夏骏先生和给我鼓励及帮助的诸多前辈。被誉为‘亚洲第一扛’的傅靖生老师,送我‘志在必得,时间而已’八字鼓励,尤为感动,”张松动情地说,“艰难跋涉于影视艺术之路,我感谢他们一路扶持。”

  中印合作拍主题电影

  用镜头展现最真实的人性

  “影视公司创立后,我给自己定下目标,争取每年拍摄一部拿得出手的、在业内和国际有一定反响的影视作品,”张松说,“在南通这个第二故乡,我要努力奋斗,在拼搏的过程中静静倾听花开的声音……”

  “眼下正在印度紧张拍摄的《House of orange trees》,中文名初定为《桔园老屋》,是中印首部马拉雅拉姆语国际合拍电影,”张松介绍,“虽然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但是,电影的主题一样厚重、深沉,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电影表现了人类对于故国、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和不舍情怀,体现了人们对生存、生活、成长的不懈追问。影片在今年年底制作完成后,将参加并角逐明年全球各大电影节的奖项。让我所运用的电影语言,成为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共同语言。”

  “南通是一个温暖的城市,我要用镜头把大爱传递下去。”张松说,“在南通,许多一见如故的良师益友和忘年之交的无私帮助让我满怀感激。”虽不能“剧透”太多,但张松还是尽可能地向记者介绍了更多信息:“接下来,我将着手拍摄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暂定名为《万春》。这是我不幸逝去的一位朋友的真实姓名,通过回放他短短二十多年人生,我要展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还有最真实的人性……归根结底,我要用诗歌和镜头礼赞生命!”

  (来源:南通发布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