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江苏在常州溧阳召开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会上公布了江苏省第一批次特色田园乡村名单。
从试点到命名 19个乡村历经重重考验
2017年8月,江苏45个村庄进入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阵列,经过2年多的建设,此次共有19个村庄得以“转正”。
(江苏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名单)
记者梳理发现,试点村庄想要获得命名,必须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
翻开今年4月公布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评价命名标准(试行)》(以下称为《标准》),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特色风貌、乡村治理、工作机制,5大类41项考核项目面面俱到。除此之外,《标准》还专门设置了8个加分项和5个一票否决项,确定了更高层次的评价机制。
以分值占比最高的“生态环境”为例,土地、河道、化肥农药、垃圾收运、污水管网、公共厕所等被纳入到了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在此基础上,《标准》还进一步规定,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的试点村予以加分;对在生态红线管控范围内违规开展开发建设活动的试点村庄实行“一票否决”,不予命名,可以说赏罚分明、导向明确。
评选程序也同样严格。试点村庄必须经过县级初验推荐、市级复验、省级验收三个环节的考验,而且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考核程序,以省级验收为例,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还要经过现场踏勘、查阅台账、座谈交流、村民访谈等程序,确保试点村能够更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不难看出,这次“转正”的19个乡村是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优秀代表,它们“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重塑了乡村魅力和活力,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综合示范效应。
从探路到指路 试点村庄作出有益探索
这19个乡村之所以能够搭上特色田园乡村的“首班车”,除了拥有过硬的实力,还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溧阳礼诗圩)
以此次入围的溧阳4个试点村庄为例,“荷塘”礼诗圩、“薯地”牛马塘、“睦邻”塘马、“悠然”杨家村,它们特色鲜明、各有侧重,而且都是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比如礼诗圩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种植190亩荷花产业基地,投资8亿元打造1000多亩浪漫花梅、果品采摘等生态观光休闲特色产业,吸引游客参观游览;牛马塘利用经当地富硒土壤的特质,建立起1000亩的红薯基地,重点打造“中国地瓜村”的文化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它们又建立了“政府+企业+合作社”的项目公司,统一负责规划建设、运行保障、宣传策划、项目招商,将品牌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青山村垄上进行村庄环境整治、民居改造时,并不是一味地“推翻重建”,而是“修旧如旧”,在保留老房子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设施,因地制宜开办民宿、咖啡馆、茶艺体验区,如今,村子四周被茶园、林木、水塘所包围,村内树木青翠、灰墙黛瓦,老旧建筑韵味古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空巢村”变身为“网红村”,好的环境也让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人均收入达到2.33万元。
(南京高淳东坝镇青山村垄上村房改造项目)
此外,部分地区的乡村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以点带面、联动发展 。苏州通过“镇村联合”“村村联合”等方式,整合区域内各具特色的村庄,打造吴江区“环长漾带”、苏州高新区“三村一体”样板示范区;徐州围绕黄河故道开发带、微山湖生态农业产业带、京杭大运河风光带等,打造一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如今,江苏村与村的边界变得模糊,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正在化为现实。
从19到500 未来特色田园乡村大有可为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些试点村庄已经从“探路者”发展为“指路者”,为以后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背后离不开江苏在省一级层面的完善与推进,特别是在协调联动、改革创新、技术支撑、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其中,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一个特色制度,江苏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住建、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17家单位厅职干部担任成员,共同研究推动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工作事宜。
在联席会议制度的推动下,江苏迅速集聚涉农项目资源,在“钱、地、产、建”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省财政厅通过多种手段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引导各地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已拨付专项奖补资金7.28亿元,统筹使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6亿元,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补助资金0.68亿元;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围绕土地规划引领、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鼓励和指导试点地区探索保障用地制度创新;省农业农村厅推动试点村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试点村庄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根植于本村、比较优势明显、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省住建厅在建设管理上指导各试点地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乡村现状,既简捷高效又程序规范的立项、招投标、质量监督等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等等,各部门想办法、拿主意、出政策,共同推动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
在高位推动和持续推进下,3批136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此次会议也亮出了“成绩单”:首批试点村庄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大部分村庄已显现成效,其中成效显著的19个村庄已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试点村庄建设项目已进入深入实施阶段,近74%的试点项目已经完成。第三批试点村庄已于今年3月完成工作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和实施项目清单省级备案,近75%的项目已启动实施。
此次命名只是一个开端,根据同日公布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预计至2022年,江苏将创建500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同步带动市县共同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创建,通过“以创促建”,力争在全省建成一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未来,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朝着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持续推动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尚未验收的17个省级试点村庄按照项目清单计划实施。对达到验收条件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分期分批组织验收命名,其中首批及第二批试点村庄计划于2020年6月前完成,第三批试点村庄计划于2021年6月前完成。
二是全面启动面上创建。按照“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引导市县层面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带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工作。此外,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评价命名标准相关要求的村庄予以奖补。
三是总结典型经验做法。结合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验收工作,系统梳理、总结提炼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总结形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汇编》。同时,根据验收命名情况,对汇编成果进行动态更新。
四是引导区域集成示范。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强化区域联动推进,与“三星级”康居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等以往已建成的各类示范村庄相结合,扩大集聚示范效应。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高涵 亓晨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