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早已过了捕龙虾的季节。
常熟古里镇坞坵村的田埂边,常熟(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养殖能手徐阿二从田里捞出50斤龙虾。
“这不是普通的龙虾,是澳洲淡水龙虾,多漂亮啊,外号‘蓝精灵’!”徐阿二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稻在水中长,虾蟹水里游。这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苏州水稻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走进古里镇,田成方,路成网,金灿灿的稻谷垂下头,稻田四周环绕着一米见方的深沟,清水缓缓流淌,低头仔细一瞧,不时有澳洲小龙虾露出头来。光脚踏进水沟,澳洲小龙虾时不时拍打脚背,伸手想抓,却是两手空空。
“你抓不到它的,太活跃了!一不留神就溜了。”古里镇坞坵村党委副书记徐喆笑着说,稻田里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
苏州古里坞坵村探索“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采用水稻+小龙虾、水稻+澳洲淡水小龙虾、水稻+中华鳖、水稻+青蛙等综合种养稻田,水稻田里长出了龙虾、中华鳖、青蛙等等。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
今年6月份,基地拿出58亩地,尝试在稻田里放养澳洲淡水龙虾。
“稻虾模式在江苏已不是新鲜事,但稻田里放养澳洲淡水龙虾在全国还是比较少的。”苏州市农科院副研究员顾俊荣告诉记者,澳洲淡水龙虾的经济效益更高,这种龙虾颜色很漂亮,肉质鲜美,很受市民的喜爱。
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稻田里的澳洲淡水龙虾长势喜人,从指甲盖大小长到了2两。成为网红的“澳龙”、青蛙、中华鳖也成“香饽饽”,一点都不“愁嫁”。
“每天都有客商来要货,供不应求啊。”徐喆乐呵呵介绍说,58亩地里投放了3.5万尾澳洲淡水龙虾,一开始还担心销路,现在放心了。
常熟古里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冬明介绍说,“稻虾共养不但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也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因为澳洲淡水龙虾物种的特殊性,他们种植的水稻都是不打农药,主要靠澳洲淡水龙虾在稻田里补虫、吃虫,并且通过澳洲淡水龙虾的爬行产生的粪便,可以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产量更高。
数据显示,目前古里镇坞坵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稻田生态养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500万增长至2018年的890万。
“稻田里能生金,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翻新高。”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接近1000万。”徐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普通水稻一亩田的收入是1000元,传统龙虾是3000元,而澳洲龙虾超过6000元。
一亩水田中,既种稻又养龙虾、青蛙、澳洲龙虾,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生产方式融洽结合、互相滋养,为古里镇坞坵村带来了“1加1大于2”的生态效益。
(来源:看苏州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