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力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挺进前五

2019年11月12日 15:32: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吴江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近日,苏州市吴江区召开“勇当先遣队、勇做领头羊,快上新台阶”动员大会,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思破题之策、寻发展之道。

发展五问

既要敢于抢跑、赢在“起跑线”,更要蹄疾步稳、跑赢“终点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一路走来的历程,吴江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区域前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江便是“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的代表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吴江外贸收购额创下全省13连冠。

  民营经济实力强劲、多年来在全省保持领先,培育了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5家中国民企500强,形成了丝绸纺织、光电通信、电梯制造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目前,吴江民营企业总数超7.2万家,注册资本超4000亿元,贡献了50%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的工业经济增加值和城镇劳动就业、70%以上的税收和8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虽然吴江的民企数量很多、龙头企业体量很大,但我们依旧要反思,这些年来,为什么后备梯队里迈上新台阶的企业屈指可数?面对周边你追我赶的态势,我们能不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当年外贸被其他地区后来居上的情况?”吴江区委书记王庆华说,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就要与最强者争、与最好者比,必须要不断地自我拷问、自我加压。吴江需要思考:能不能再创优势,争各项指标赶超进位?能不能勇于探索,筑民营经济高原高峰?能不能敢争第一,树勇立潮头雄心壮志?能不能抓住当下,闯国家战略示范新路?能不能再次燃烧,促干部队伍勇往直前?

  当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吴江将以“挂牌就是出征、挂图就要作战”的姿态,勇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路,紧紧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目标,举全区之力支持先行启动区建设,努力把先行启动区打造为示范区建设的“极中之极”,把吴江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高中之高”。

两勇一快

保持“归零心态”和“奋斗姿态”,2022年全国百强区排名进前五

  机遇是主动争来的,不是被动等来的。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吴江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时代机遇,吴江提出了“两勇一快”的目标定位。

  勇当“先遣队”。吴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先遣队”,对标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的“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战略定位,对照示范区要打造世界著名湖区的目标要求,吴江将努力保持“归零心态”和“奋斗姿态”,拿出勇当“先遣队”的闯劲和锐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吴江价值和担当。

  勇做“领头羊”。基于吴江民营经济实力强、头部企业多,多年来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的既有基础,吴江将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更加鲜明的导向,推动民营经济再次腾飞、再攀高峰,努力成为全球行业龙头和标准制定者,不断巩固吴江民营经济“领头羊”地位。

  “快上新台阶”。聚焦示范区、聚力一体化,以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一流标准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推动吴江高质量发展快上新台阶。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2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0亿元,工业投资超3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确保民营经济、智能工业等全省领先、全国领跑,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挺进前五。

  动员会要求,全区各地各部门要主动谋划、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共同汇聚起推动“两勇一快”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吴江开发区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的示范;汾湖高新区(黎里镇)要努力在三年内再造一个汾湖,成为示范区中的示范;吴江高新区(盛泽镇)要成为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时尚创新之都的示范;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要成为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示范;其余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积极调整坐标系、调高参照系,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同时,吴江将建立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区委常委会每两个月一次听取5亿元以上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每两周一次利用双休时间对重大项目审批进行集中会办,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

六大提升

再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链强链补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吴江将通过大力实施产业能级、项目招引、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城乡乐居、营商环境六大提升行动,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吴江区发改委主任陈建忠也表示,吴江赶上了家门口的国家战略,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必须要高度重视,把工作通过任务化、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来推进。

  在产业能级提升上,力争到2022年,再造装备制造业、光电通信业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百亿能级企业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各1家。累计创建5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10个以上智能制造行业标准,100家以上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全面建成,保持智能工业全省领先、全国领跑地位。

  在项目招引提升上,坚持“项目为王”导向,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力争到2022年,全区储备、投产总投资50亿元以上、具有重大显示度的项目不少于1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同时,聚焦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水平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瞄准世界前沿、技术高端,找准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关键环节、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建链、补链、强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在科技创新提升上,主动接受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辐射带动,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力争到2021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3.5%,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到2022年,累计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5家以上,获评中国质量奖企业3家以上。同时,加快“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开工建设,创建一批高水平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每年推动10家以上优质企业和中科院、清华、南大等顶尖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在生态绿色提升上,擦亮生态绿色示范区建设底色,力争到2022年,每年完成治违拆旧不少于1万亩、盘活存量土地不少于8000亩;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到2025年,太浦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大力推进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周边及沿岸地区综合整治,全力打造“水乡客厅”和“最美太湖岸线”。

  在城乡乐居提升上,力争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基本公共服务配置100%超省标准,与长三角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出行圈”基本实现。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青浦、嘉善合力打通康力大道等省界断头路;全力推进沪苏湖、通苏嘉甬两条高铁建设,争取上海地铁17号线西延与苏州轨交10号线在苏州南站无缝换乘衔接。

  在营商环境提升上,与青浦、嘉善统一标准,同步到位,加快构建“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全球最佳营商环境。同时,聚焦“有效投入、产业招商、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各方力量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聚焦发力,推动各种资源更多向企业发展倾斜聚集。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钱一鸣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