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160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扎根社区 何日枝繁叶茂 仍需培育

2019年11月12日 07:47:27 | 来源:淮海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淮安社区广泛扎根,全市160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几乎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对于老年居民而言,这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记者日前在清江浦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淮阴区、生态文旅区部分社区看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如日间照料中心、慈善超市等项目,并没有得到老人们的青睐。居家养老服务的“根”是在社区扎下了,但能否枝繁叶茂,成为庇护老年人生活的“参天大树”,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培育。

  有的社区需要助餐服务、有的社区则不需要;有的社区老人爱热闹,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高过所有的服务项目……怎样让居家养老服务真正贴合每个社区老年居民的需要?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在相关部门和社区的监管下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受到了老年居民的认可。社区等相关部门认为,这样的运行方式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长远的服务。

  ■全市建成160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忙碌了一辈子,我希望能够不用再烧饭,不用再跑远路看病理发,能够在家门口就看大戏,打打牌,每天跟我的老伙伴们说说笑笑、开开心心。”清江浦区水渡口街道办沈阳路社区81岁的老太丁贵英说。

  丁贵英是淮安市第一批享受到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2008年9月,沈阳路社区在民政、街道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借鉴新加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进行试点探索,创办了全市首家社会化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站。服务站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心理关爱、棋牌休闲、养老助残、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并不断创新,开发出慈善药房、爱心浴室、百姓食堂等特色项目,让占社区居民总数11.78%的1600余名老年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淮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周华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110.05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9.6%,他们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实现居家养老。近年来,淮安市一直致力于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家庭实现了“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记者在市民政局了解到,市政府相当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政府都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统筹推进,各县(区)政府也连续多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主要工作推进。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06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4%。

  ■部分居家养老中心里,有的项目成摆设

  ◎日间照料中心成老年人活动室 棋牌室最受欢迎

  11月5日下午,阳光明媚,位于枚乘路办事处许庄村康乐佳苑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内,非常热闹,几桌老人正在打牌。隔壁房间,一排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94岁的唐奶奶家住康乐佳苑小区,每天都来这里看电视,或看其他人打牌,“很喜欢这里,比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热闹。”

  记者看到,这个日间照料中心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有健身室、超市、厨房、餐厅等场所,还有一个供残疾人做手工的心灵手巧室。其中,最受老人欢迎的就是棋牌室和休息室,人气十足。其它房间则都处于闲置状态,非常冷清。

  中心相关负责人杨帮告诉记者,2016年7月中心成立,是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之一。中心成立之初,计划为老人提供各项生活服务,包括休闲、餐饮、阅读、心理辅导、购物、健身等。但运营了一段时间发现,老人最喜欢这里的休闲娱乐项目,看看电视或打打牌,其它功能根本运营不起来。“比如餐厅,一开始我们计划用成本价格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但老人们很少来中心吃饭,他们没有在这里就餐的习惯,所以厨房一直闲置着。偶尔会有在这里做手工活的残疾人加班要吃饭,只好点外卖。”

  许庄村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日间照料中心规划之处功能非常齐全,但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功能并未发挥出来。三年多过去了,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我觉得这里没发挥作用,主要还是与老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我们这边的老人大多都习惯在家里吃饭,较少在外面吃饭。除了吃饭外,老人最大的需求就是休闲娱乐了,所以目前中心内只有棋牌室和休息室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

  ◎慈善超市“落灰” 慈善药房“受宠”

  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有一个慈善超市,但记者在里面看到,货架上已经落满了灰尘,虽然有牙刷、牙膏、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出售,但基本无人问津。“当初我们的设想是给老人提供一个价廉物美的购物场所,通过与供货商合作等方式,以零利润或者很低利润的价格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超市开起来后,老人很少在这里买东西。”超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沈阳路社区是全市最早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起初社区也开设了慈善超市,“但很快就关闭了,老百姓不大买账。因为我们社区临近商圈,周边配套齐全,不需要社区再开一个超市了。”社区负责人对记者说,后来社区进行了调研,根据老年居民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较多的特点,用社区用房换服务,引进一家著名药品零售企业进驻,开设了一家“慈善药房”。“社区不收租金,但所有药品每周有一次低于市场价的优惠销售,每年还为社区近200位高龄老人、特困居民等提供药房抵用券等福利。”

  记者了解到,沈阳路社区的慈善药房已经运营了近十年,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认可度较高。

  ■第三方服务,让养老助餐点红红火火

  与上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情况不同的是,清江浦区府前街道京南社区九如城日间照料中心里的助餐点一直红红火火。

  “开饭啦!”11月5日中午11点,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原本在餐厅打牌的老人们排起了队,拿着餐盘准备吃饭了。“今天中午是红烧鱼块、鸭血豆腐、青菜粉丝和紫菜汤,我都喜欢。”排队的一名老奶奶看着食堂门口的菜单,笑着和边上的老伴说。

  去年以来,京南社区和周边小区的很多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天中午都会到这个日间照料中心来就餐。“早上吃完饭晃到这里,打打牌、聊聊天,中午在这里吃个饭,然后回去睡个午觉,下午再来玩玩。不用自己买菜做饭洗锅抹碗,日子多舒坦的!”吃着热腾腾的鸭血豆腐,今年70岁的刘奶奶满意地咂着嘴。

  和几十名长期来社区就餐的“饭搭子”一样,刘奶奶对这里的饭菜很放心。“一个大荤、一个小荤、一个素菜、一个汤,65岁以上的人只要10块钱。星期天公布一周的菜单,有你合口的菜了,前一天晚上微信订餐,第二天中午就能吃上了。”提前订餐,刘奶奶很放心,“食堂能按照人头数量买菜做菜,食材新鲜,还不用担心吃到剩菜。”

  九如城日间照料中心于2018年6月进驻京南社区,为第三方经营,今年5月开始提供助餐服务,也承接失能老人的送餐服务。京南社区党委书记朱炜炜介绍,前期,为了建立照料中心和居民的联系,社区组织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入户,联合照料中心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帮助照料中心建立起和居民之间的联系。此外,为了降低照料中心的运营成本,让利给居民,社区免费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场地支持。目前,照料中心除了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低价的助餐服务,还为辖区老人提供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助乐、助购、助聊、助学、探望、康复护理、开设家庭养老床位、精神慰藉等服务,为辖区高龄老人提供了贴心细致的服务。

  ■让居家养老服务成为老人们的“贴身保姆”

  ◎部分服务运转不畅,与供需不平衡有关

  2017年年底,淮阴师范学院社会学教授赵海林曾和志愿者团队做过一个关于淮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抽样调查。“我们走访了市区的百个社区(村),有些中心就没开放。”赵海林分析,之所以关门,一方面与中心运营缺少人力和财力有关,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位置偏,老人在途中也存在一定风险,部分社区就用关门来规避这一风险。“而像许庄社区这样的,则又是另一种情况。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的小区里,大部分居民都是回迁户,老年人可能没有在外就餐的习惯等,因此中心的助餐点开不起来。”

  但与许庄社区不同的是,清江浦区长东街道办工农兵社区党委书记侯娟却因为没有助餐点而烦恼。她告诉记者,在他们社区,不少老年人总问她,能不能在小区里设个居民养老服务中心,这样他们就餐等日常生活就更方便了。

  62岁的彭阿姨是工农兵社区辖区和平新村的居民,她告诉记者,平日里只有自己和90岁的公公在家吃饭,“我年纪大了,也不想烧饭,所以经常出去买现成的带回来吃。如果我们社区有助餐服务,我就不用跑了。”

  “主管部门和养老服务企业也来我们社区考察过,打算在我们社区建立助餐点,但是因为场地面积不达标就作罢了。”侯娟无奈地说道。

  ◎试点中心化养老服务,以达成多赢局面

  彭阿姨和侯娟书记的困扰,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得到解决。记者了解到,位于水韵天成金桂苑的三门社区内,正在建设全新的日间照料中心,这个中心是长东街道办打造的养老服务示范工程,2017年底开工,目前已经基本符合运营要求。

  记者观察到,在中心入口处,几块展板显示了这里能够提供的服务——助餐、助浴、助医、助学、助乐等;南侧依次设置了输液室、康复室、志愿者活动室、法律维权室、理发室、茶水间、卫生间和淋浴房;北侧则设置了8个休息室,每个房间三张床,供老人们小憩;中间是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一排活动室。办公室里,有五六名工作人员,“每天都有人值班,目前硬件设施已经全部到位,冰箱、燃气灶、淋浴等一应俱全,等消防验收通过,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道。

  针对三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周华表示,前期进行了详细的摸底。首先社区要统计辖区内的人口结构,了解老年人口的比例,判断老年人的需求,有没有助餐、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然后,民政部门根据基层上报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选址,尽量方便更多人群。“最后,还要考虑到交通便捷、周边环境等因素。以后完全投入使用后,服务范围不仅仅是三门社区辖区内的各个小区,更可以辐射周边多个社区的老年朋友。”

  7日上午,记者在三门社区随机采访了一些老年人,不少人很期待。“我们这一片老人挺多的,大家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可以在服务中心得到满足。”金桂苑的范大爷说,他和几个老友,对打牌娱乐、健身练操等活动更感兴趣,至于吃饭睡觉、理发洗澡,并没有强烈的需求。另一名黄奶奶则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已经90多岁了,随着自己年龄渐长,照顾起来有些力不从心,“等到服务中心开放了,我就请他们帮老爷子洗澡、量血压,哪怕稍微花点钱也是愿意的。”

  记者在民政部门了解到,淮安市正着力打造数个像三门社区这样的养老服务示范工程,满足多个小区的居民需求。

  ◎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营,或成最好选择

  据周华介绍,以这种模式建设的养老服务中心,在淮安市远不止三门社区一家,近年来,淮安市陆续引进了禾康、银杏树、九如城、安康通等多家国内知名养老服务连锁企业,通过品牌化连锁经营、信息化服务,打造淮安市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品牌连锁化经营是《淮安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它最大的好处是让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周华解释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面积、功能有一定要求,引进品牌企业可以更高效地满足这些标准,也更方便监管。

  赵海林也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想运营好,必须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基本都是标准化的服务,而个性化的服务,还是需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赵海林说,社区居家养老应该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而这些往往是政府无法做到的。就淮安目前而言,社区居家养老还是低利润的行业,“例如助餐、床位等服务,有些社区开设了,但老人的需求量少,长期以往,企业可能很难生存下去。”面对这一情形,赵海林认为,政府应该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进行扶持,“通过免费提供用房等形式,让利给第三方,才能最终让居民得到实惠。”

  “随着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也逐渐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既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无虞,但又不能大包大揽,推动企业与社区合作提供相关服务势必会成为一种主流模式。”周华说。

  (来源:淮海晚报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