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夫妇张新建和戚印芝已经年过六旬,这个年龄本该在家安度晚年, 但是他们仍然选择忙碌, 选择为残疾人事业奉献。 从2014年开办火花街道残疾人之家至今, 夫妻俩共计帮扶了百余名残疾人, 不让残疾限制他们人生的宽度。
把残疾人获得的荣誉集中摆在墙上的相框里激励大家
他们说,帮助残疾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更重要的是让残疾人朋友学会一技之长,同时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在生活中才能不被困难击倒。
50多平方米训练场地有十几种运动器械
今年的江苏省第九届残疾人健身周运动会上,徐州市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全部三项比赛(旱地冰壶、飞镖、中国象棋),取得了一个单项亚军,一个团体季军。
其中,泉山区火花街道残疾人之家选送的运动员中,四名旱地冰壶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夺这个集体项目的季军,张湘、张传海、张法栋分别获得肢残组站姿飞镖的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六名。
比赛现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残疾人之家,可以带领没有任何运动基础的残疾人 经过短期训练就获得如此的好成绩?近日记者走进火花街道残疾人之家探访,了解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新建戚印芝夫妇
位于火花街道办事处的残疾人之家是一座二层小楼。张新建夫妇利用其中最大的一个50多平方米的房间给残疾人朋友当训练场地。
一进这间屋,“身残志坚 梦想成真”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在这个5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设置了十几种训练器械,有滑轮吊环训练器、运动训练架、肩梯、重锤式手指肌力训练桌、站立架、多功能踏步机等。
张新建自制康复训练器械
张新建说,一些比较大型的康复训练器械是残联捐赠的,而一些简单的训练器械是他自费买的,另外还有一些是他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这个躺着练习臂力的器械就是我自己做的,自己做能省不少钱。”张新建说。
残疾人李先生正在进行康复练习,他说他是低保户,已经在这里康复好几年了,一分钱不收,关键是效果非常好,“都是很专业的器械,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李先生口中的指导老师便是张新建的妻子戚印芝。
残疾人正在使用张新建自制的康复器械锻炼
戚印芝虽然也是一位残疾人,但却积极阳光,从小爱好体育,20多岁时被省里选中做职业运动员,因为家中没人看孩子,只能放弃了这个机会。
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曾经多次获得省市级别的残疾人运动会游泳、射击、乒乓球项目的冠军,对于运动专业有多年的研究。每个前来残疾人之家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她都能很快根据每个人的特殊身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康复训练方法。
除了康复训练还可以做工艺品挣工资
张新建夫妇还把室外的地面重新铺平整,挤出一大块空地来,用于给残疾人练习柔力球。
残疾人在残疾人之家免费使用康复训练器械
当日记者在残疾人之家见到了55岁的残疾人张湘,他在今年江苏省第九届残疾人健身周运动会上获得肢残组站姿飞镖第四名的好成绩。
张湘说,他下肢残疾,50多岁才开始接触飞镖,发现自己竟然有很高的体育天赋。在残疾人之家定期刻苦训练,竟然能参加省级比赛,还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对于残疾人而言,是更加有意义的,我们残疾人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和他人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张湘说。
残疾人做的工艺品
除了给残疾人朋友提供免费的康复训练机会,张新建夫妇还带领残疾人参加劳动,免费教大家做手串等工艺品。出自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制作的工艺品也屡屡亮相大型会展,在淮海经济区手工艺展会上获得第三名,十几个作品被省里举办的博览会收藏。
张新建有着良好的机械基础,他自费购买了一些加工设备,还自制了一些机器,比如抛光机,就是张新建自制的。他手把手教残疾人制作工艺品,看着一块块原料木头,在残疾人朋友的手中神奇地变成了手串、珠子、发簪、木枕……
“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东西销售出去,将残疾人的劳动转化成经济价值,让大家一边学技术,有事干,同时还能有收入,能有尊严地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张新建说,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大或接受能力差的,无法掌握技术的老年残疾人,则组织他们扎花圈,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有来的残疾人在这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做。
劳动或康复训练之余,残疾人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项目,打牌、下棋、打麻将、聊天。
在残疾人之家娱乐
他们是残疾人的贴心老大哥老大姐
记者在二楼看到,这里还有厨房,干净整洁。原来,凡是来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中午还能在这儿吃一顿免费的午饭。
夫妻俩坦言,租下这处两层小楼,加上购买很多康复训练设备,投入了有十几万。“如果我们图挣钱就不做这个了,就是为了给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提供一个可以训练康复和劳动的地方。”张新建说。
操作车间
现在,张新建夫妇在周围的残疾人圈子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残疾人都称呼他们“大哥”“大姐”。他们说,自己就是残疾人朋友的老大哥老大姐,因为都是残疾人,所以更能对残疾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张新建和妻子戚印芝都是残疾人。63岁的张新建因小时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走路不方便。做了不少工作,后来因为有很好的机修基础,张新建决定租房子加工做手串的珠子卖。
在经营比较稳定后,他们商量,是时候扩大加工量,再招些残疾朋友进厂一起干了。
就这样,夫妻俩不断招残疾朋友和他们一起创业。到今天,张新建的残疾人之家已经有固定的残疾工人52人,除去退休的目前还有32名固定的残疾人在这里从事珠子加工等工作。
“全都是残疾人,年龄大都在50多岁,这样的年龄正常人都不好找工作,何况残疾人。一个一个地教,很多残疾人心灵手巧,学什么都很快,做出的产品非常精致,受到客户的称赞。”
戚印芝正在整理残疾人们做的工艺半成品
张新建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打拼,工人们除去保险,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车床声嗡嗡,张新建带着残疾兄弟姊妹用灵巧的双手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路。
“我们不是社会的负担,我们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张新建夫妇每每遇到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他们总是这样回答,而且,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夫妻俩说,他们今天做到的一切离不开残联对他们的帮助,他们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让残疾人不仅要吃饱,更要走出家门,参与集体活动,有精神追求。
(来源:快哉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