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13时55分,杨柱老人在市爱心托老康复中心静静地走完了生命里最后的时刻。“一定要记住,我可是要遗体捐献的,签过协议的!”这是老人生前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病重时曾再三叮嘱过照顾他的护理员。
1935年,杨柱出生在如今亭湖区新洋经济开发区北闸村一个异常贫苦的家庭。大约在五六岁的时候,父母为了能让他活下去,不得以将他送到了原太平桥附近的一座庙里,7岁时出家成为一名和尚。后来老人辗转去过山西五台山、河南嵩山少林寺等地,1956年还曾去北京佛学院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一直在镇江焦山定慧寺做执事。2013年老人返回故里,受到了堂侄等家族亲戚的照顾。后来,北闸村村委会将老人送到了亭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安享晚年。 2016年9月,杨柱老人联系上亭湖区红会工作人员,在《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一笔一画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时,众人这才知道这位平凡的老人早已决定做出了这个伟大的决定。
“老人患白血病已经有好几年,经治疗后病情一度稳定。未曾想,十月份时再次复发,医院也束手无策。本月4日,老人出院,6日上午还喝了稀饭和豆浆,但很快昏迷。7日上午,我们将他送到了市爱心托老康复中心临终关怀。”亭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护理部主任张艳说,最让她感动的是:“老人清醒时,就会提醒我说,他是签订过遗体捐献协议的,不要忘记了。”
当日18时许,办理完相关手续后,亭湖区红十字会、新洋经济区北闸村村委会、亭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市爱心托老康复中心、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工作人员,以及老人家族的众多亲人,怀着无比沉痛和崇敬的心情,纷纷低头默哀,行三鞠躬礼,护送老人离开病房,送往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老人家族的众多亲人虽万般不舍,但商量后还是决定尊重老人遗愿。“老人的壮举是一种大爱无疆情怀,值得敬佩,值得宣扬,值得学习。”亭湖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裔青表示,杨柱老人就这样安静地走了,但老人留下的,却是能够发挥出更大科研教学作用的身体,留下了更多的希望。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自己死后进行器官和遗体捐赠,为医学事业的发展送出这份“生命礼物”。
(来源: 盐阜大众报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