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东宜健陈晓东:20年热爱换来的“国际领先”

2019年11月08日 16:28:37 | 来源:今日相城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美食不可辜负,不过,当你享用美味的时候,想过它们会在身体里经历什么吗?几个月前,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团队,对晓东宜健(苏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体外仿生模拟消化系统,进行“过程全透明”的食物消化测试。

  奶酪、豆腐、牛奶......不同种类的食品“轮番上阵”,结果说明控制宜健系统可以吻合国际上已有的体内实验结果。

  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国际消化系统研究联盟主席杜邦博士(Didier Dupont)评价该系统“理念前沿、国际领先”,其团队成员在十月第二次到访苏州黄埭,进一步操作宜健系统确凿其需求,敲定促成设备采购合作。

  宜健的“掌门人”陈晓东,则用“非常有趣”形容他的发明,以及他整个创业经历。

  陈晓东 

  晓东(宜健)苏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化学工程学院资深会士

  注册化学工程师

  苏州大学杰出教授、化学与环境工程院院长,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厦门大学兼职教授,蒙纳士大学、奥克兰大学客座教授

  2018年获评阳澄湖科技领军人才

  热爱的东西,始终不会忘记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可以直达,有的人则选择转车,陈晓东大概就属于后者。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生物,虽由于色弱没能报考生物专业,1987年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便开始不断尝试跨学科“曲线救国”,在工程力学到生物学的交叉跨越中,一步步向热爱的领域迈进。

  心怀梦想,何惧远方,这句话用在陈晓东身上再合适不过。本科毕业后,他远赴新西兰攻读化工博士,只花了3年就直博毕业,并进入新西兰食品行业最大的公司恒天然,就这样一步迈进了食品、生物相关的工业领域。 

  在恒天然工作的3年,陈晓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程师,他对工程改造优化感性认知强烈,期间做过的项目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公司收效特别成功的案例。29岁时他又从约60国内外申请人中胜出,成功加入奥克兰大学(新西兰)化工与材料工程系任讲师。经过了高级讲师、副教授,2001年提升为终身化工讲席教授。到2006年,他辗转去到澳大利亚,成为蒙纳士大学(澳大利亚)化工与生物技术正教授并兼任其工学部副主任。

  多年从事食品和生物产品干燥学、发酵工程、换热器结垢与清洗工程、功能颗粒制造技术,以及不耐热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过程的研究,陈晓东获得多项国际殊荣,并在新、澳两地先后当选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国际干燥学杂志根据论文索引,评选出了2005年到2010年对干燥学研究作出最大贡献的五人,陈晓东是其中唯一的华人。

  多年耕耘后,他带着优秀的研发技术和人才培养能力回到国内,并让优秀的干燥喷雾设备在国内走上产业化发展。

  “把我多年研究掌握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在国内率先产业化,同时在这个领域培养一批学生,这是我回国最想要做的事情之一。”陈晓东还表示:“选择来相城发展,不仅因为产业环境好,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感受了政府对创新的理解与支持。”

  宜健公司所在的生物医药国际研发社区,目前已集聚有中科院过程所苏州产业基地、省基因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入驻二叶制药、智享众创、智维安诊断抗体、塞恩塔新药开发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

  晓东(宜健)苏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开业剪彩

  又再次回到中国,是这位科学家选择人生的又一重要阶段。陈晓东说,虽然在国外呆了20多年了,但总觉得毕竟是一个中国人,该回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个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体会做中国人的机会”。

  创造性地为社会服务,是我们的职责

  对天性爱琢磨的陈晓东来说,“发明”从来不是遥远的事,而是贯穿了他整个求学和研究生涯。

  在食品工程科学和生物技术等应用领域的长期研发中,陈晓东发现一个问题:食品营养和生物领域需要做大量的动物实验,“所以我就想,如果能做出一台能和动物非常像的机器就好了,”陈晓东这样说道,“比如本来需要1000个动物,那如果能让800个在我的设备上做就太好了。”

  在陈晓东看来,人工器官一定是未来的研发方向,所以“仿生”这个思路一定是对的,先应用于食品营养、医药行业。思路有了,立刻进入研发过程,这条路走到现在已将近20年。

  关于体外仿生模拟消化系统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In Vitro Simulated Digestive System)是基于人(动物)体胃肠道生理过程,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消化吸收情况,用于预测或评估化合物的可消化性、生物利用率、营养成分释放动力学特性及结构变化等研究的体外模型。

  据陈晓东介绍,除了已有的现成设备外,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试需求来做订制特殊的部件。已有的平台可以广泛用于食品营养学、药物在肠道中释放动力过程、功能性活性物质代谢、动物营养及饲料等研究。

  陈晓东回忆说,这些相关项目很多年都得不到像样的资金支持,研究结果想在杂志发表也都被拒。“因为之前没有这么想过的人,这种做法被认为不可靠、不标准。”

  直到他们坚持做了七八年之后,才成功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很难想象吧,因为要走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去说明结果是有效的,还是比较难的。”

  机械、配套方面的配合也很关键,不光是把器官做得特别像。“因为器官做得特别像也不一定有用,因为人体操作动力不一样,动不了也不行。”陈晓东解释说。

  就这样,一路做一路改,直到发表了两三篇文章之后,陈晓东做仿生器官的想法逐渐被业界就接受,被邀请到大型行业大会做报告,而一般来说,学者要在同一领域发表几十篇文章之后,才会收到如此的邀请。

  一路至此,他也感慨,“曾经学的东西,其实都没白费,全都派上用场了。”在研发中涉及到的各种难点,比如多相流流体、蛋白质转化、淀粉消化等复杂现象,都能边学边研究、边实践克服完成。他坦言,这也是跨行中比较有趣的过程。

  如今,在晓东宜健公司内部转一圈,就觉得和传统研发类公司很不一样,除了有精心设计的休闲、健身区域,家庭餐厅、儿童乐园等等,墙上还挂着他自己的画,希望把激情注入科研。 

  这位科学家把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爱好融入其中,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同源,好的氛围更有利于工作。“发明创造是一种乐趣,我们需要创造性地为社会服务。”

  20年换来客户一句“就是这个了!”

  据陈晓东介绍,真实的胃部构造和功能,是多年研发中的难题。直到今天,宜健公司摸索出一条一体化制作消化系统模型的道路,增加了产品寿命,也更加接近真实人体,是研发道路上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同时,他们的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复杂食品流通过程,“吃肉、吃牛排都没关系。”就光这一点,他们已经往前跨了一大步。

  陈晓东自信地说:“这个技术,目前全世界只有我们有。”从仿生角度来说,宜健公司的系统也比其它系统更为全面。

  今年,宜健开始邀请客户团队来到他们的实验室测试自己的样品。事实上,客户也反馈他们曾经尝试过其它系统,没有一个能像宜健的系统这么接近真实。所以在苏州的测试结论往往简洁:“就是这个了!”

  这也得益于他们在前期投入大量精力让产品更新换代。陈晓东举例说,“如何实现胃的蠕动现象,实现之后是否真实有效?我们花了六七年才克服了这个问题。”

  目前位于苏州黄埭实验室里的体外仿生消化系统,是他们的第四代产品,也是他们非常有信心的一代,已和诸多科研高校合作。

  从去年4月注册发展至今,宜健公司在相城形成了10人左右的“大脑”团队,主要负责设计、研发、测试服务;销售团队驻扎上海,加工工厂则在厦门,并且这几个部门的配合得非常好,也让整个企业有序运转。

  “这一年下来,挺带劲的。”陈晓东坦言目前的发展已超出预期,实际收效是当初计划的好几倍。

  未来,他们将在已有的成人胃、鼠胃体外仿生模拟消化系统的基础上,研发婴幼儿、猪、牛等的体外仿生消化系统,满足不同食品生物产业的需求。”二十年前想的东西,到今天变成热门,也是我们坚持的结果。“

  资料:相城区人才办、晓东(宜健)苏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今日相城工作室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