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徐州|传承四代人,一块把子肉透出的徐州味道

2019年11月08日 13:58:27 | 来源:徐州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徐州早餐的标配,是辣汤包子,徐州午餐的标配,相信很多徐州人会首推把子肉。到了徐州,当然要尝尝把子肉!

  五花肉切成厚片下锅油炸,

  然后放调料猛火煮烂,浓油赤酱,

  趁热连肉带汁浇在白米饭上,

  这就是徐州人最爱的午饭“标配”:把子肉。

  肥而不腻回味悠长 口口留香

  以把子肉、大肉丸子、鸡蛋角和虎皮蛋为主的食材,辅以豆制品素鸡片、花干、豆皮和海带把、面筋把等食材烹饪而成。它作为一种平民美食,其味觉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肥而不腻、糯不塌架、香留齿颊。

  把子肉比不上红烧肉的口感细腻,也比不上梅菜扣肉的卖相华丽,单吃起来满嘴流油,回味悠长,口口留香。却与徐州人的饮食粗犷豪气一脉相承,使人一见就能想象出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气。

  徐州有很多有特色的把子肉小吃店,

  不少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

  今天小编带你品尝的这家把子肉馆,

  去年还被评为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舌尖上的徐州味道 孙氏古方把子肉

  “大米捞饭把子肉,吃饱喝足无忧愁。”在猪肉价格破35的今天,记者体验了一顿把子盛宴。

  这家位于下淀路的孙学明把子肉馆,滋味醇厚,饭毕,饭菜之香久久流于唇齿之间,经营28年。历经五代单传,其传统技艺“孙氏古方把子肉烹制技艺”,于2018年12月被评为“徐州市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学明本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古方把子肉第四代传承人。

  每天清晨4点半,63岁的孙学明准时起床,去菜市场购买所需食材。

  早上5点半,孙学明和儿子孙志丹开始忙活了,生火、烧煮,把子肉要经过去酸、腌制、上色、走油、蒸煮等工序,不同的时段将不同的食材,放入精锅内烧煮。纯天然绿色大料烹制绝无添加剂,孙学明对五花肉进行清理拔毛;然后五花肉入锅进行沸煮定型;将经过沸煮定型的五花肉改刀切片,切制好的五花肉进行腌制。

  他们向记者展示了正宗徐州把子肉酱色炒制法的炒制过程,这是徐州把子肉的精髓所在。炒制好的把子肉与各类辅料下锅同煮,还原蒲草扎肉过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和研究,使孙氏古方把子肉更独特、更具代表性,爷俩在把子肉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良了把子肉的制作工艺,使把子肉更具营养价值,口感、色泽等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吃把子肉一定别忘了舀勺汤嚯米饭!

  对于把子肉的“黄金搭档”米饭,也有独特的讲究。儿子孙志丹说,过去蒸米饭是用竹笼屉,那个时候叫捞饭,先把水烧开,把米倒进锅里,捞一遍就干净了,等于给米消了毒,然后,再放进竹笼屉里蒸。“这样做出来的米干净,口感好,不粘,一粒是一粒。”

  一块把子肉、

  加一碗浇了肉汤的米饭,

  我的天,怎么可以这么香!

  因为只卖中午一顿,很多客人赶在11点多前来品尝。60多岁的王继柱是这里的常客,把子肉、香菇是他必点的,其他素菜随意搭配。谈到他的喜好,就一个字:“香”,每天端着餐盘找餐位时,那碗泡了汤的米饭,香气腾腾,直往鼻孔里钻。

  祖孙五代传家业 技艺传承守古味

  徐州孙学明把子肉菜品介于地方名菜与地方名小吃之间。其历史源于曾祖孙万宏,其时间在清末光绪年间,祖父孙广兴,父亲孙殿胜,至现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积累了不少经验。

  孙学明十余岁时父亲授其技艺,明志祖训:“菜要做精,良心天知。”此“天”为食客。由于种种原因直至一九九三年才重拾祖业,创立“孙学明把子肉”并一直经营至今。2002年,孙学明将技艺传承给自己儿子孙志丹。

  1993年至今,为保持徐州把子肉的原始风貌,顶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从始至终坚持只售卖传统把子肉。1999年至今已经教授三十多名加盟店经营者完整的工艺流程。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