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垃圾现场
在街道沿线设置垃圾桶,供沿线商家、居民投放生活垃圾,是扬州环卫系统沿袭多年的垃圾收运传统。今年8月起,景区环卫办尝试在辖区道路不设垃圾桶、工人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实现了垃圾“不出门、不见天、不落地”,街面卫生环境得到了提升。昨天上午,记者跟随兰庭物业工作人员,体验了垃圾上门收运的过程。
记者目击
垃圾车来了,商家很配合
昨天上午9时,兰庭物业工作人员袁师傅,开着电动垃圾收集车来到玉带河西的长征路,车子是一辆小型压缩车,上面标有“其他垃圾收集车字样”,车后挂着一只容积240升的大垃圾桶,供投放垃圾。桶子满了后,通过操作可将其举到车子上方,倒入车厢内。别看车厢不大,但它可对垃圾进行压缩,所以实际可容纳约16桶垃圾,可以满足收集商户的垃圾。
车子靠右停放在路边,“收垃圾啦,收垃圾啦,我们车子到了,我们每天上午9点到10点,下午4点30分到5点15分,收集其他垃圾……”车子喇叭反复招呼附近商户前来投放垃圾。看到垃圾车来了,沿街商户纷纷拿出纸篓、水桶,走到车旁,将垃圾丢进桶内。
收完了长征路的垃圾,车子开到了北门外大街,这条街上的宾馆、饭店、水果店比较多,垃圾量也大。车子停在一家水果店前,店主捧出一只垃圾筐,里面装的是卖不掉的水果。另外一家店的员工拖着一只大圆桶出来,袁师傅赶紧走上前,帮助把桶内垃圾倒入垃圾桶。
效果明显
街面干净了,环境更美了
记者在已实施不设垃圾桶试点的大虹桥路、北门外大街等街道看到,路面再也见不到垃圾桶及周围地面的油污。“过去北门外大街设置了5组垃圾亭、25只垃圾桶,每处垃圾亭都是一个污染点,还经常有拾荒人到桶内乱翻,弄得周边都是垃圾。”兰庭物业项目负责人沈耀双介绍,今年9月垃圾亭撤除后,街面环境立即变好了,也没有油污污染路面了,取得了预期效果。
为什么要试行定时收集垃圾?锦旺社区党委书记戴素丽说:“今年8月,景区在大虹桥路首家试点垃圾上门回收,就是要在商户这一块摸索出好的经验和做法。”之所以在大虹桥路上试点垃圾定时上门回收制度,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大虹桥路沿线只在路口有一个垃圾桶,以前很多商户有一个习惯就是垃圾装进袋里,然后不问时间,随手就往门口一扔,影响美观和城市文明形象;二是如今扬州垃圾分类工作正在不断推进,锦旺社区作为垃圾分类省级示范社区,不仅要在小区内做好这项工作,而且要向商户推广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几个月的效果比较明显,街面干净了,环境更美了。
环卫部门
“货郎式”做法值得推广
沈耀双告诉记者,今年7月,兰庭物业与景区环卫办、锦旺社区、丰乐社区对辖区内的北门外大街、大虹桥路、梅岭西路、长征路4条街道的沿街商铺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8月5日起,试点在大虹桥路试运行,共分其他垃圾、餐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垃圾,专车收集。9月25日,上门分类收集向北门外大街、大虹桥路、长征路扩展。共收集141家商铺、33家餐饮店,日均清收其他垃圾2.2吨、餐余垃圾1.1吨。
景区环卫办一位负责人介绍,4条街道每天分两个时间段定时上门收取,运回中转站,全程封闭运行,确保垃圾不遗漏、不污染环境。市环卫处一位负责人也介绍,景区尝试的撤走垃圾桶、“货郎式”上门收垃圾的做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