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服务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业已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孕育新经济、新动能的“孵化器”。
生产性服务业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为提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制造业企业分离和外包的非核心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2018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91.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八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受益于产业政策导向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高新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规上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18年,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新服务业增速分别高于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6个、6.4个和6.8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2%、66.8%和59%,分别拉动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7个、5个和4.4个百分点。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
通过深耕“互联网+”战略,江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聚焦“互联网+”工业等7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促进信息软件业企业发展。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2018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2%,增速居新兴行业第一,居35个行业之首。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江苏南瑞集团、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南京联创科技集团3家企业入榜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分别排名第12、42、88位。2010-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611.8亿元增加到2882.5亿元。
“幸福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注重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实现从起步到稳定健康发展,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江苏积极参加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2018年江苏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3247.3亿元,增长13.6%;接待境内外游客8.2亿人次,增长9.6%,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成功举办紫金文化节、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推出系列文化精品、打造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品牌。正着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方便帮助人民群众快捷的进行健身,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待遇稳步提升。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包括17种抗癌药在内的309个药品纳入医保支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成效。
回首过去,70年来,江苏服务业发展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成就瞩目。展望未来,江苏发展正在转型冲关,处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发展时期。江苏服务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奏响高质量发展激昂的音符,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茂强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