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人民日报》以《致敬,城市“夜行人”》为题,图文并茂地评论、点赞了淮安自来水检漏工。
不分昼夜行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为整个城市的自来水管网听诊把脉、查找漏水点的供水管道检漏工,用他们的辛勤劳动,每年为淮安节约了200余万立方米自来水。
●《人民日报》点赞淮安供水检漏工
2019年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了淮安日报社记者王昊拍摄的一张图片,图片说明写道,在江苏淮安,“听漏人”在夜间借助听音杆判断地下自来水管是否漏水,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随图片一起刊登的是一篇名为《致敬,城市“夜行人”》评论文章,该文作者马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以供水检漏工为代表的这群城市“夜行人”。作者认为,近年来,“夜生活”也催生了“夜工作”。夜间工作,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不一样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这些“夜行人”的存在,城市才能“24小时不打烊”,在每时每刻给人以温暖。而城市“夜行人”,有时也是幕后的“隐身人”。对于检漏工等职业,有些人甚至闻所未闻。事实上,正是这些城市“夜行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坚毅守护万家灯火。作者呼吁,对这些幕后英雄,全社会理应多一些尊重与理解,多一些关注与关怀。
●新闻图片主人公讲述检漏工的日常
供水检漏工平时到底干些啥?他们有哪些贡献呢?昨日,记者采访了这则新闻图片的主人公——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管线管理中心管道检漏组组长程琦,听他讲述供水检漏工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据程琦介绍,随着淮安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供水管网目前已达3616.66公里。由于城市供水管网都深埋在地下,路面沉降、施工破坏、房屋拆迁、管网老化等都会引发漏水,每天都有一部分自来水白白流走,十分可惜。为此,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于2002年成立了检漏队伍,他从那时一直干到现在。目前,除了他,检漏组还有其他五名成员。
检漏工通常两人一组,晚上九点开始上班,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点,除非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上半夜,他们先在居民小区听漏,下半夜,路上安静了,再去路上听漏。他们深更半夜出现在居民小区或大街小巷,头戴大耳机,手持铁钩、金属杆,走到有自来水井盖、消防栓的地方,就上去仔细聆听。由于造型奇特、举止怪异,他们时常会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有时甚至还被夜巡民警当成了“偷井盖的”……
检漏工的工作要求兼具技术和体力。他们用来工作的“宝贝”科技含量很高。比如,其貌不扬的听音杆,一根就要3000多元,它就好比医生的“听诊器”,检漏工就是通过杆子传递的细微声音来判断管道是否漏水。更先进的是听漏仪,它由形似秤砣的传感器、手持仪器和耳机组成,可以将地下各种声音放大1000倍,检漏工要从各种声音中辨别出漏水声。这项工作还特别耗体力,听漏过程可谓“举步维艰”,每检测一公里供水管网,耗时长达一小时;检查自来水阀门井时要用铁钩掀开沉重的井盖,每人每晚至少要掀开100多个井盖。
检漏工作其实很枯燥,就是走路、弯腰听、掀井盖、再听、打记号、再走路……无数遍重复这些动作,需要很强的责任心。程琦告诉记者,由于常年要熬夜工作,所有检漏工都是壮年男子,否则身体根本吃不消。即便如此,由于长期饮食、睡眠不规律,胃病司空见惯。而检漏工的成长之路也不容易,主要靠师傅传帮带,加上自己琢磨、积累,没有三四年的训练,是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检漏工的。
●检漏工受关注背后的淮安供水故事
“检漏工以城市‘夜行人’的特殊身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体供水人为之骄傲、自豪。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全体供水人的努力与坚守,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管道检漏工是全体供水人勤勉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一曲新时代劳动者奋斗之歌。”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检漏工人数不多,但是他们贡献不小,每年查找出的漏水点多达数百个,每年可以“听回”自来水200多万立方米。
据介绍,近年来,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在其母公司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投入巨资先后实施了北京路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经济开发区水厂一期和二期工程、城南水厂深度处理改扩建工程等大项目,使淮安市区的日供水能力大幅提升,供水水质持续优化,供水布局更加合理,供水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同时,该公司还为淮安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发挥中心城市供水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解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供水设施不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来源:淮海晚报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