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奚欣晨 编辑/杨雨薇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杨念群,曾在他《何处是“江南”》一书中写道:“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经济富庶的相邻地区。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江南”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
10月30日,“家在江南:家风·家训·家教”分论坛在无锡惠山古镇举行。杨念群以“清代江南家族文风的转变”为主题,在论坛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明清时期江南家族文风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江南地区的家族文风在明朝时期,是以集会、结社、讲学的形式来传播的。杨念群说,“明代家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建立在社团的基础之上,比如东林书院,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切磋学问的方式来传播。这个特点导致了江南在明代晚期的思想非常活跃,大量的知识通以一种通俗化的方式传递到老百姓当中。”
而到了清初的时候,转变成了以培养家族的科举人才来积累家学渊源的一种方式。杨念群介绍说,“到了晚清之后,文禁逐渐地开放,又恢复了传统的讲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江南人也积极地参与了转型,这时候的家训、家风和家教也突破了家族的限制,成为自由讲学风气、倡导新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杨念群在接受荔枝特报记者采访时还说道,“宗族是在明代时期兴盛起来的,特别是在嘉靖年间以后,老百姓可以祭祖,大量的祠堂和宗族开始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风、家训、家教的文化有了基础,在明代之后又有了扩大和延续。到了清代,由于一些动荡,很多大家族都消失了,它们的传承也受到冲击,所以这种成规模的家族传承就很少存在了。”
杨念群表示,不管面临怎样的问题、不管用怎样的形式,传承和发展江南家族文风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这不仅是一个文化形式上的传承,还是一个需要在深层的文化建设上作出努力的事情。“比如说藏书楼的建设,如何让一个地方的人有读书的愿望和读书的环境,我觉得是建立家风、家训、家教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没有这个外部条件,仅凭个人的热情或者某个家庭的热情去做这个工作,我觉得这种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杨念群认为,传承家风文化,不能抽离开整体文化建设的脉络。“在江南这个文风鼎盛的地方,需要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把大家读书的风气恢复起来,真正从深层去延续这个文化,才能谈到每个家庭家风、家训、家教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