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句当年没来得及说的“谢谢” 扬州老兵找寻泰州籍战友整整50年 待战友父亲如家人

2019年10月30日 16:15:17 | 来源:泰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三位老人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张锦荣、黄正春、仰义宏。

  50年前,扬州籍老兵张锦荣与泰州籍老兵黄正春一起在广州军区服役。当时,张锦荣患病住院,他的父亲来部队探望,黄正春全程陪同了老人10天。张锦荣出院后,黄正春已经转业,从此,两位战友天各一方,但张锦荣一直铭记着这份恩情。苦苦寻找50年,近日,终于取得了联系。10月27日,张锦荣带着另一名老战友来到姜堰与黄正春相聚。

  27日中午,一辆悬挂扬州牌照的小车在姜堰区白米镇野沐村村道旁停下。车门刚打开,早就守候在路边的黄正春赶紧上前,双手搀住从车上下来的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详片刻后,三位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令人动容。

  三人是老战友,已经50年未见面了。“终于见到你了,也可以了却我和父亲的心愿了,你可知道我找得你好苦啊。”扬州籍老人张锦荣说。他们风华正茂时分开,再次相聚时都已经年近古稀,三人有聊不完的家常,道不尽的情谊。

  1961年,老家住在泰兴市黄桥镇的张锦荣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佛山空军基地的一名雷达兵。不久,他与从姜堰应征入伍来到该部队的黄正春熟悉起来,两人既是战友,又是老乡。他们与另一名扬州籍的战友仰义宏也很谈得来,三人关系一直不错。之后,部队经过了数次改编,仰义宏被调往其他军营,但张、黄二人始终在一个连队。

  1969年夏天,张锦荣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仍坚守岗位,之后在医生的“强制命令”下住院治疗。刚办好住院手续,他的父亲突然从老家黄桥过来探亲,这让他焦灼不已:父亲是一位农民,大字不识一个,自己又患病在床,谁来接待他呢?

  前来探望他的黄正春知道了他的顾虑后,对他说:“你放心,接待老人家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你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我一定会把他照料好!”经请示领导同意后,他立即搭上了部队外出买菜的一辆军车来到车站,将张锦荣的父亲接到招待所住下。在部队的近10天里,黄正春给张父买饭买菜,悉心照料着他的饮食起居。他还抽空陪着对方参观部队营房,和他聊天解闷。当张父准备回家时,黄正春又给他买了一些地方特产让他捎回去,还专门送他到了车站,给他买好了返程车票。

  张锦荣病愈后,黄正春已经转业回到了地方。“连一句谢谢都没对他说,我们就分开了,这让我很是遗憾。”张锦荣说。之后,父亲每次请人帮忙写给他的信中,都提到了亲如兄弟的战友黄正春,甚至直到老人过世时,都对黄正春念念不忘。

  50年来恩情难忘

  转业后,张锦荣被安排进了扬州电讯仪器厂工作。由于工作繁忙,他一直未能与老战友们取得联系,但心头始终牵挂着他们。退休后,他与仰义宏遇见了,追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两人感慨不已。他们多方打听黄正春的下落,但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没有联系方式,只记得黄正春是“三泰”地区的泰县(现姜堰区)人。他们也来找过几次,均无功而返。

  事情在半个月前发生了转机。那天晚上,张锦荣去小区门口的小商店里买香烟,无意中听到一名50多岁的女子在与别人交谈,有点像姜堰地区的口音。这么多年来,张锦荣有个习惯:只要发现“三泰”口音的人,他都要上前打听是否认识黄正春,还将他们当年在部队时的合影拿给对方看。无巧不成书,这一次,他果然打听到了。这位姓张的女子说,她就是姜堰人,她的哥哥与姜堰民政部门的人认识,可以试着帮忙问问。依据张锦荣提供的相关线索,张女士提供了5名黄姓老人的号码。张锦荣一一打过去后,发现都不是他要找的那名老战友。

  “我没有灰心,继续请她帮忙打听。”张锦荣说。最终,张女士在姜堰白米镇组织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名叫黄正春的人,他的相关信息都与张锦荣要找的人相符。电话接通后,尽管几十年未见面了,但张锦荣确认,对方就是他要找的人。他还请仰义宏听电话,仰义宏听后,说:“没错,就是他,这回可算找着了。”

  27日,三位老战友见面后,谈及对张锦荣父亲的照料,黄正春连说“不值一提”。他说,当时照料老人家是应该的,只是从那以后未能再见老人一面,令人遗憾。他们相约以后有机会就要相聚,条件许可的话,还要设法寻找其他早就失联的老战友们,期待着大家能欢聚一堂,共叙离情,“不管到哪天,不管我们的年龄有多大,我们老战友之间的感情比金子都珍贵。”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