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江南】黄勇:守正创新无需焦虑!保存与接受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2019年10月29日 20:58:1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杨艺 摄影/权廉程

  既是一次跨学科的交流,又是一次江南人的盛会——此次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邀请到各界大咖回江南一聚,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黄勇就是受邀的嘉宾之一。

  黄勇笑谈,自己是江中人因为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崇明岛人美国呆了25年近几年回到国内工作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震惊于国内的巨大发展变化,反倒是对江南的种种感到亲切、自然。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黄勇直言,“大江南”的样子。“‘文脉’这个词做了很好的诠释。文脉就像是血脉,它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文脉江南不是孤零零的江南,是与江北、中国的其他区域相连,无法割舍的,所以当说到江南时,我心目中会想到整个江南的大概念,会想到上海,会想到江苏、安徽等,它们是血脉相连的一体。”

  黄勇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从古代一千多年前开始,江南与外在的联系就是最多的,开放、包容造就了现今的江南。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就是江南本身的一个属性、特色,它本身就是与外界相连,是开放和向外拓展的江南。”

  黄勇认为江南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最能形容如今的江南。怎么说?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历史上,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从上海开始,从江南开始。另一方面,从语言角度就可以看出,如今,在上海、苏州、无锡等江南城市生活,完全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在香港要说粤语,但是在上海,不会说上海话,在无锡,不会说无锡话,完全不是问题。”

  开放性带来的是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是,全球化后,如何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对此,黄勇认为,全球化与保持江南特色并不相冲突。“有时候,越是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越具有全球化的潜质特色,更有助于“走出去”。

  面对五千年历史的江南文脉,如何守正创新?黄勇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说,“开放意味着不断吸纳外在的东西,当外来的东西与自身的特色相融合时,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黄勇强调,不要为了开放而开放,也不应为了保存文化保存文化,应该是与外在自然交流、融合的结果,“不用担心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坏的东西,因为带来的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留存。”

  今年首次参与江南文脉论坛这种跨学界论坛,黄勇直言惊喜,“这次机会难得,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让我能够多听取他人之言,不仅收获理智上的认识,更是一次感官上的体验升级,能够全身心地感受江南的文化气质,重新做回‘江南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