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张倩 摄影/黄磊
历史上的江南,早已不是中国的江南,而是世界的江南,是令世界瞩目的江南。江南的辉煌文明史背后,是教育生生不息的强力推动。正在举行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认为,江南文化恰恰要表现为开放的、包容的,善于学习的、愿意创造的。
童世骏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出国留学后再次回到江南。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童世骏形容自己儿时到现在的个人经历,既和长三角一体化有关,也与江南文化有关,“我出生在上海,但是童年是在浙江萧山度过的。举个例子,浙江萧山把西施当成萧山的人,诸暨也把西施当成诸暨的人。西施从越国到吴国,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早实践者。”
在童世骏看来,江南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说是尊师重教、崇文重礼。中国历史上357名状元中,60名出于江苏,浙江54名,高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江南地区的重教崇文有非常好的基础基因,大众教育也非常突出,整个社会重教崇文才造成了这样的形势。而江南人功成名就以后,往往乐于反哺社会,推动教育。
对于江南文化的当下意义,童世骏认为江南文化比较讲究生活品质,比较重荣誉,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使命感的。但是越是要承担好这样的使命,越是要延续这样一种君子的高尚精神,越是不能把江南文化做一个太地域化的理解,不能做排他的理解。江南文化最优秀的一种文化特质,恰恰要表现为是开放的、包容的,是善于学习的,是愿意创造的。
“在江南是可以找到既世俗又精神的东西,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特别重要。我觉得江南,在当代社会最大的一个优势大概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样本。”如何延续江南文脉,发扬大学精神?童世骏引用了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所说的“智慧的创获,品行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明,他认为,大学精神的实质可以用“卓越、公平、优雅”三个词来表示,大学的创造力则可以用“创智、修德、爱群”三个词来概括,“我希望通过大学精神的引进,把求真精神,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务实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
童世骏相信,长三角地区有共同的文化教育的传统,江南文化能够为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合作,进一步发扬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奠定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