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号上午,江苏新闻广播《秋到农家》新闻行动小组来到了江苏省省级文明村淮安涟水高沟许庄村。在许庄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大爷们敲锣打鼓,二胡弦琴齐上阵。舞台上,浓妆艳抹的阿姨们花枝招展,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尤其在每句结尾的时候会突然翻高八度耍花腔。
据了解,这是淮安和连云港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这种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花腔的表演方式,还被形象地称为“拉魂腔”。淮海戏已经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这种表演形式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和百姓生活密切联系,又是用自己熟悉的地方方言展现,大爷大妈们利用接送孙子的空余时间,唱唱淮海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其中《皮秀英四告》、《催租》、《三拜堂》等都已经成为淮海戏的经典曲目,久演不衰。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村民们正在演奏的剧目叫《抢财神》。这个“财神”要加个双引号,因为指的是来村里传授科技兴农知识的大学生。剧目通过俏皮的台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让百姓对自己的身边事喜闻乐见,又能受到启发,意识到科技知识对兴农的重要性。
为了让这项非遗艺术传承下去,高沟镇通过派单的形式,把淮海戏的演出形成计划,定时定人提醒演出团队进行展演;在十所学校开展每周非遗进校园;留住非遗传承人才、在著名景区安排专场演出等方式,对淮海戏进行推广和传承。
目前,高沟每个村都有文化中心,并要求文化广场必须要不少于600平米,每个广场上都装有高杆灯,有了宽阔、敞亮的演出阵地,当地村民也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除了淮海戏,高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淮海琴书、淮海锣鼓等表演形式,用高沟当地话说: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传承好淮海戏等戏曲曲艺,就是把当地人民乡音乡情的根留住。
在这个飘荡着酒香的村落,琴声悠悠、戏曲声声、炊烟袅袅,终归诗酒田园的画面,不过如此吧!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董婕 倪恩泉 乔雯 徐仁飞 金晶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