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泰州学派”的名字是这么来的……

2019年10月29日 15:53:22 | 来源:泰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明朝嘉靖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以王艮为创始人的平民儒学派别。

  王艮是泰州安丰场人,在拜王阳明为师之前已创立了“淮南格物论”并开始讲学,入王门之后又创立了独特的“良知学”:百姓日用之学。王阳明去世后,王艮回到泰州独立讲学。随着从全国各地而来拜师学习的弟子越来越多,心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泰州学派便自然形成了。

  泰州学派思想从创始人王艮开始,经由徐樾、颜钧、王襞、王栋、何心隐,进而到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和徐光启等的广泛宣传,形成以泰州安丰场为传播中心极点,以长江流域为主要扩散地,进而辐射全国以至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等地,不仅在晚明社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启蒙思潮,对明末清初乃至近现代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启蒙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东亚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思想影响。

  但是,“泰州学派”的完全得名却比较晚。从现可查询到的资料看,“泰州学派”之名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四十二年王世贞所撰的《弇州史料》后集第三十五卷“嘉隆江湖大侠”的条目。

  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王艮的学术地位、历史作用等作了充分肯定。在该巨著中,他把阳明学思想传承情况细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奥闽和泰州共七个学案。可能因为泰州学派在心学中的特殊地位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他并没有如其他学案以师承地域为界限把以王艮为代表的学术流派简单归并,而是独出心裁地专列出一个以地方名称为代表的《泰州学案》。

  在卷首语中,黄宗羲这样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这段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泰州学派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思想影响,也能感受到泰州学派诸贤的斗争精神与不凡气势,更能体会到其在黄宗羲心目中突出而又特别的地位。

  这也表明黄宗羲高度认可以王艮为代表的这些学人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学分支,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影响的重要派别,并且从第一排序上肯定了泰州学派作为心学具有领军意义思想派别的重要地位、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由此,黄宗羲用泰州地名代替王艮人名,表示派名,可以说是最早的“派以地名”。

  从现有研究资料检索情况看,“泰州学派”之名的最早提出者,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先生。他在1934年出版的《左派王学》著作中这样说:“王学的狂者精神,他表现得最显著。在他领导下的泰州学派,把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形成王学的极左派。”可以说,嵇文甫不仅是提出王艮创立的学派是“左派王学”的第一人,更是提出“泰州学派”名称的第一人。而他的这种提法,得到了日本著名的阳明学研究泰斗岛田虔次、冈田武彦等的认同,从此也逐渐被国内外学界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由此可以说,泰州从此“地以派闻”。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十六世纪中国的进步的哲学思潮综述”。在文中,他使用“泰州学派”之名对以王艮为代表的明代进步哲学思潮进行了评述。在1960年出版的《中国思想通史》中,侯外庐先生直接用“泰州学派的思想及其阶级性与人民性”作为章节标题,详细地阐述了“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的生平及其著作”,充分肯定了“王艮的进步思想及其人民性”,并论证了“泰州学派的传统”。在1965年出版的《中国思想史纲》著作中,侯外庐先生进一步肯定了泰州学派对明代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思想影响,指出“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派以地名,地以派闻”。王艮开创的学术派别,因他是泰州人,且泰州籍弟子众多、学派思想与活动以泰州为中心向外辐射产生重大影响而得名“泰州学派”。为纪念王艮和泰州学派,明万历四年(1576年)四月,时任泰州督学、自称是王艮“私淑弟子”的耿定向倡议,由当时的泰州(海宁)兵备副使程学博主持兴建了专门祭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并进行祭祀,以表达对学派宗师王艮的崇敬。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