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重剂”是近两年在蚕丝被中新发现的一种非法添加物,添加它过后,1斤蚕丝被最高可变2斤。苏州市纤维检验院与苏州大学等单位攻克难关,研制出国内首创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找到“元凶”,同时也助推了蚕丝被新的国家标准出台。近日,由苏州市纤维检验院参与起草的GB/T24252-2019《蚕丝被》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将于2020年5月1日实施。
蚕丝被可谓是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名特产之一,形成了江苏吴江和浙江桐乡两大蚕丝被生产基地。随着销售的日益增长,也让不法商家打起了违法的“算盘”。特别是近两年,“增重剂”犹如当年三聚氰胺一样,被非法添加进蚕丝被。不法商家使用“增重剂”过后,蚕丝被最高可增重一倍,最少也有40-50%。而且添加“增重剂”过后,蚕丝被在短时间内无论从外观、手感、蓬松度等都没变化,除非过一段时间才会发现其保暖性能降低。
虽然随着有关部门打击力度的不断增大,“增重剂”的非法添加情况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从苏州市纤维检验院提供的检测数据看,仍有5-10%的生产商家在使用。由于很难找出“元凶”,导致新国家标准迟迟未出台。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和苏州大学等单位合作,花费近两年时间研制出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并在蚕丝被风险监测中开展应用。苏州市纤维检验院院长杭志伟介绍,“增重剂”为一种聚甲基丙烯酰胺类物质,目前检测方法主要有酸溶解显色法 、高温酸水解、液相色谱法三种。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成本低,最具普及性,可推广到每个检测机构,其检测过程为将蚕丝先水解成液态氨基酸,再加入衍生试剂,然后上设备就能找出“元凶”。
“增重剂”检测法的可普及性,也助推了蚕丝被新国家标准的出台。新国家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禁止蚕丝被采用增重丝绵,提出了填充物蚕丝绵的氨基酸含量下限,并给出了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方法,从产品标准层次对丝绵增重说“不”。
新国家标准另一个重要变化,对蚕丝被填充物丝绵长度和残胶率作出了规定,限制了短丝绵的使用:5厘米以下的短纤维含量必须≤10%。杭志伟说,短丝绵主要为下脚料或回收短丝,在保暖、色泽等各方面无法和优质桑蚕丝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