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农户,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补齐“低收入短板”的根本途径是扶持引导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有效稳定收入,实现增加收入,共奔小康富民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全局出发,把实施乡村振兴和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充分挖掘和提升本土低收入劳动力的潜能,小康路上决不让一户掉队。
“全市人社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管齐下,因人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探索促进低收入劳动力有业就、能就业、就好业、能创业的靠实管用的好路子,让他们在家门口端上‘饭碗’、稳定收入甚至创业增收。”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嵇红梅如是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记者近日赴阜宁、滨海、响水三县,就精准就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访。
“陪读家长”:既当工人又做保姆
“丈夫和公婆的身体都不好,之前一直在家照顾公婆和孩子,也没办法工作。”今年31岁的彭守琼家住阜宁县吴滩街道邹圩村四组,家里一直没有生活收入来源,全家只靠每月1000元的低保收入生活。不久前彭守琼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到家附近的盐城瑞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月收入达3000多元。
“他们的工作时间比较弹性,上午可以送完孩子上学后来上班,下午可以接孩子放学回家后再来加班。”生产经理朱海英介绍,政府给予公司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补贴1万元,平均每人补贴1000多元,补贴钱来自财政,企业也用之于民,主要是回报社会,扶持关爱低收入户。在阜宁,像瑞龙电子这样的企业有50多家,他们在学校周边开设“陪读家长作坊”,带动2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和陪读家长在家门口就业。
把真金白银花在关键点。我市加大低收入劳动力政策激励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吸纳低收入户就地就近就业。阜宁县对低收入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的给予1000元工资性补贴,同时对吸纳主体给予每人500元岗位补贴,新上“陪读作坊”的还给予2年的房租、水电补贴。今年前10个月,该县新增转移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创业1700多人。
“扶贫车间”:既设岗位又送技能
为让低收入群众家门口挣钱,就业不离乡,实现“造血式”扶贫,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情系民生、援助就业”专项活动,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5万人,实名帮助75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就业不离乡。相比走出去就业,大多数因缺少文化、技术的贫困人口希望留在家乡,挣钱顾家两不误。于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担当,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即“建一处车间、进一家企业、让一批低收入人员脱贫”的扶贫新模式。
第一次走上生产线,拿到4000多元工资时,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梅湾村低收入农户冯达明挺了挺腰板。因为家中老人瘫痪,冯达明只能陪伴左右,当地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安排他到就近的合森工艺制衣公司扶贫车间上班。如今,制衣、分拣成为冯达明的“主业”。与他一起到该制衣车间就业的低收入劳动力还有8人,月收入达4000多元。
在中小企业园广泛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响水县对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劳动力达用工总数20%的企业,认定为“精准扶贫就业车间”,按实际招用低收入户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5200元标准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目前,该县设立“扶贫就业车间”24个,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400余人,月均工资3000元以上,还带动周边3130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务工就业。
围绕农村房屋改造、集中居住区建设等本土乡村振兴需求,我市深入开展“送技能培训下乡”活动,开展木工、电工、瓦工、电焊工、家政服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便于农民就近就地学技术、有业就。累计培训低收入农村劳动力1.64万人,兑现获证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
“小本创业”:既结对子又赚大钱
本土群众,小本创业。对于有创业愿望或曾创业失败的低收入人群,受资金、信息、技能和市场等因素制约,“东山再起”举步维艰。我市将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按规定给予贷款财政贴息。对处于初创期或实现成功创业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落实场租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成功带动就业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色,通过鼓励引导能人返乡带动与小本创业扶持并举,既结对子又赚大钱,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局面。
“穷”是纸老虎,只要有信心,有干劲,一样能脱贫致富!仅滨海县就有900多名创业有成人士,与有志创业的低收入农户结成对子,帮助带动他们小本创业,带动就业2000多人。
“小粉坊”“小海鲜”“小苗圃”“小箱包”“小排档”,被称为滨海县最拿手的“五小”本土创业项目。“五小”创业项目遍布全县16个镇区296个行政村,特别是苏北灌溉总渠北的几个镇区,几乎家家都有创业项目,人人争当“五小”创业能手。
“老土麦黄鸡”是上好的滋补品,但繁殖率低。滨海县正红镇的阿香原本家境贫困,在外出打工中学得人工孵鸡苗的技术。由于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在外打工也不安生。她一咬牙就辞职回家,尝试人工孵化“老土麦黄鸡”。但光有雄心,没有资金,她尝试着向亲朋好友借钱,她的家底大家都清楚,借了一圈连1000元都未凑齐。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人社部门获悉情况后,及时对她伸出援手,提供了5万元政府贴息创业资金,搞养殖和孵化一体。阿香第一次用机器孵化出12000只鸡雏,几天内便销售一空。首战告捷,她信心大增。目前她扩建了厂房,搞一个大规模的育雏室和一套正规的设备,饮水上料都是全自动,还带动几个低收入户共同致富。
滨海县大淤尖村村民陈万九不想在家“窝穷”,到上海、苏州打了几年工,然而在外吃苦受累只能赚点小钱,不得已返乡开起了小粉坊,老少四口人,每年加工菱藕、首乌粉,净赚30万元左右。老陈兴奋地说:“产业兴则人心齐。人社部门提供政策扶持接地气,提供信息及时准确,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幸福生活,更有成就感。”眼下全村200来户,一半以上人家都在做“小粉坊”的生意,不少人家因此走上致富路。
无论是为“陪读家长”开小灶,还是开设扶贫车间,培植小本创业,我市从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出发,广辟蹊径,精准施策,让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有了稳稳的“净收入”,幸福感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