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打碗记》《鸡毛蒜皮》《小镇》等频获大奖—— 戏剧创作精品迭出的“盐城现象”

2019年10月27日 10:18:58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小镇小镇》剧照。  记者 周晨阳 摄

  “上世纪80年代,最火的应该数《打碗记》,常常作为省淮剧团的‘开炮戏’,到哪里演出都备受欢迎。1981年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演,并获得‘优秀奖’。”10月21日下午,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刘正阳接受采访时回忆道。他说,其父亲、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刘少峰主演的就有1000多场。在南京,刘少峰、梁国英等演员还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鸡毛蒜皮》实现了淮剧界‘文华奖’零的突破,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谈起这部戏,虽时隔多年,剧作者之一的陈明仍颇多感慨。剧本创作历经6个寒暑,大改14次,小改无数次,终获成功。  

  11月7日,大型现代淮剧《小镇》将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也是该剧的第200场演出。这部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剧作,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点赞:“人间真善美,《小镇》全都有。”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淮剧,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盐城戏剧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深厚,素有编戏、唱戏、听戏的传统,享有“现代戏之乡”“小戏之乡”的美誉。2008年6月,盐城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的淮剧在盐阜大地上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据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5年,全市13个国有专业艺术院团排演大型舞台剧目40部,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8部;盐城市剧作家创作大戏剧本130部,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5部,获奖层次、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盐城的戏剧创作逐步走出盐城,走向全国,为京剧、扬剧、锡剧、淮海戏、黄梅戏、吕剧、甬剧等剧种输出剧本。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盐城剧作者创作的剧本,搬上市内外舞台的达60多部。由徐新华编剧的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亮相2019新年戏曲晚会,广受好评;杨蓉编剧的京剧《青衣》获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优秀剧目奖”第一名,被《人民日报》推荐为2017年全国五部“年度戏剧”之一;陈明编剧的锡剧《等你回家》入选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吕剧《一号村台》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盐城的现代戏创作在国内舞台上十分突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季国平评价说。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从以底层小人物、小事件为主的农村生活题材,向脱贫攻坚、红色革命、反腐等题材转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被业界称为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正因如此,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有两次在盐城市召开,专题研究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  

  创作人才是戏剧生产的最大资本,盐城市及9个县(市、区)都有隶属于文化部门的剧目工作室,全市拥有从事专业戏剧创作人员近50人。每年春天召开剧目题材规划会,年中组织专家对剧本初稿进行研讨,秋天召开作者和专家面对面的剧本通稿会,年末进行新剧本评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推动了盐城市的戏剧创作。  

  陈明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孜孜不倦从事剧本写作四十多年,凭剧本《十品村官》《送你过江》两度获得全国剧本创作最高奖——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在盐城,有一批剧作家已经把剧本创作当作吃饭、穿衣、走路一样的常态,把精品打造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并且实现了代际传承。”陈明说,“这份坚守难能可贵。”  

  盐城这片丰厚的土壤,不仅孕育壮大了淮剧,还成就了盐城市艺术创作百花齐放香满园的繁荣。截至目前,盐城市东台的“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东台发绣、海盐晒制技艺等2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大型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林肯艺术中心连续商演27场,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魔术《羽》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杂技《扇舞丹青·头顶技巧》获第六届俄罗斯“偶像”国际马戏艺术节金奖;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荣获第三届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人民日报》评论认为该剧是“杂技创新的江苏样本”。

  (来源:盐阜大众报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