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点赞高新区,只为了这个小镇…

2019年10月26日 11:43:36 | 来源:苏州高新区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真是想低调都难啊。

  近期,多家国字头重量级媒体,扎堆聚焦苏州高新区。

  这些重量级媒体都关注了高新区哪些内容呢?

  下面跟着小新来一探究竟。

  10月25日《人民日报》

  以一个‘绣’出来的小镇为标题,聚焦高新区苏绣小镇发展。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称,两万多人的小镇,却有四百绣庄、八千绣娘,还有5000余人从事刺绣相关行业……

  2/3的人口从事刺绣,2/3的收入来自刺绣,小镇的生命,早已与刺绣密不可分。

  绣庄,给镇湖刺绣带来了变革性意义,让刺绣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了主业,绣娘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近几年,镇湖街道加大对绣娘创业的服务和扶持,建立刺绣版权交易平台,为绣娘获取原创作品提供服务,成立自主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荐、创业指导等服务……

  在镇湖,四百绣庄的产业规模,就这样逐渐成形。

  随着镇湖苏绣产业的壮大发展,刺绣产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镇湖现现有高级工艺美术师 79名(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31 名),中初级职称绣娘 245 名,12名省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工艺美术名人。

  姚建萍、姚惠芬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

  邹英姿、姚建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邹英姿、姚建萍、姚惠芬被评为首批“大国非遗工匠”。

  《人民日报》还附了一篇标题为“特色小镇重在‘特’(有所思)”的评论,文中这样说道:小镇“刺绣”特色的形成、产业的壮大,既来自于八千绣娘的坚守,也来自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引导扶持。

  当前,苏绣小镇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根据规划将完成一厅(小镇客厅)、一街(绣品街)、一中心(镇湖商业中心)、一坊(大师工作坊)、一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

  小镇建设完成后,预计三年内旅游人次将达 400 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口 6.2 万人。

  对镇湖来说,过去刺绣给小镇带来的是“生存”,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刺绣则为小镇带来高质量发展契机。

  精彩继续,接着往下看。

  10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重磅推出【从“制造”向“智造”】产业链完备人才多,制造企业扎根国内专题报道。

  其中特别关注了高新区这家企业。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把小家电制造做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特别是在高端无线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名列前茅。

  2018年,该公司吸尘器产销量已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全球每6台吸尘器中,就有1台是其生产的。

  该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理念,通过掌握核心科技与围绕用户痛点的品类创新,创造了非凡的用户价值。

  当前,莱克电气正在规划新增产能,由于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完善,公司决定把最重要的核心组件生产放在国内。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祖根说

  50%到60%之间还会留在中国,因为我们的核心部件,像我们的电机,像我们吸尘器上用的过滤器,还有包括无线吸尘器上用的电池包组件,很多都是在中国,在我们自己厂里面生产。

  10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

  以“苏州:同频共振的丝竹交响”为标题,聚焦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用精湛演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10月16日《科技日报》

  以政策“穿针”要素“引线” “绣”出苏州文化科技大融合为标题,重点关注了苏州高新区以政策“为针”、以要素“引线”,引导企业把古老的文化遗产与高冷范的黑科技结合,绣出了一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双面绣”。

  今年是高新区“项目突破年”,高新区以项目为王,创新发展,引进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高新区收获了经济文化发展双丰收,也许,这就是媒体纷纷聚焦高新区的主要原因吧。

  接下来,高新区将以更加拼搏向上的姿态,干事创业,奋勇当先,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