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如家人们参观扬州中学校史馆
徐兰如家人们在树人堂前合影
“来到父亲曾经生活求学过的地方,找寻他曾经的印记,我们对父亲的理解也越发深刻。”昨天,扬州人、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的研制者之一徐兰如的4个女儿等家人来到扬州,寻访父亲生前足迹。
出生于江都邵伯,扬中毕业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导弹研制者
“父亲于1918年出生于江都邵伯,后来家迁至扬州。”徐兰如的大女儿徐建说。
徐兰如是中国导弹总体和科研管理专家,扬州中学毕业后,于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50年,在中央技术管理局工作的他,被派往沈阳724厂。当时,由724厂研制的A3式火箭弹在使用中出现不少问题,需要组织技术攻关。最终,徐兰如和同事们对火箭弹发射火药成分、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原来的问题,最终获得了成功。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作战开始。徐兰如和同事们在A3火箭弹基础上,设计了90反坦克火箭弹。经过上百次试验,历时3个多月,1951年4月,我国第一代135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研制成功。反坦克火箭弹试射成功后,立即投入生产,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徐兰如参与领导仿制近程导弹“1059”工作,后受命主持中程导弹方案的探索和论证。此后,他从事导弹的研制和科技管理工作。
1966年后,他主管三线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工艺布局以及投产前的生产准备,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三线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兰如在航天系统30多年的工作中,不计名利,甘当配角。多次变换单位,变更工作内容,只要事业需要,他都努力把工作做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航天界对他的评价。
生前曾接受记者专访
今年5月去世,一直思念家乡
“父亲在今年5月去世,享年102岁,他把大半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兵工事业。”徐建告诉记者。
2012年12月,95岁高龄的徐兰如在北京的家中,曾接受记者专访。“我的中学是在扬州中学读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树人堂楼顶上看星星。地理老师课余时间给我们讲天文,看天上的星星。那天夜里,我们十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房顶上看星星。人马座、双子座、北斗星、狮子座,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些星座的名字。我觉得那次经历很美好,我对科研的兴趣也与此有关。”徐兰如当时表示,在扬州中学,他喜欢上了体育锻炼,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身体健壮的青年。
四个女儿来扬“寻根”
赠送父亲口述自传及诗集
“父亲走后,我们姐弟5人就决定一定要回扬州看看,了解父亲的成长历程。”昨天,徐兰如的二女儿徐开告诉记者,这次她们姐妹4人来到扬州,弟弟因实在抽不出时间未能成行。
这两天,她们一行坐船游览了古运河,拜访了大明寺与瘦西湖。昨天下午,还来到扬州中学树人堂并参观校史馆。
“父亲是在1933年进入扬州中学求学,他生前经常和我们提起扬州中学,因为这里是他成长的重要节点。”徐建告诉记者,这次扬州之行,扬州中学是必须要来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徐家曾是邵伯望族,祖辈曾受乾隆召见,到徐兰如父亲一代时,家道中落。自幼聪慧好学的徐兰如,于1933年从江都县中考入扬州中学。
昨天,在扬州中学校史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徐兰如的女儿们认真阅读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话,搜寻与父亲有关的一切。
“扬州中学的历史很悠久,培养的人才也很多,我们来到这里,对父亲的敬意更深了,对这座城市也更加尊敬。”徐兰如的女儿们说。
临走前,她们一行还向扬州中学赠送了父亲的口述自传以及诗集作品,以完成父亲的心愿。据悉,此行她们还将到邵伯拜访亲属,了解家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