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叶培建回到故乡泰州,想听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2019年10月24日 13:56:2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于问鼎苍穹、登上神秘的月球,始终充满了梦想和期待。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探索月球的脚步也走得越来越远…… 

  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而上面这些成就的实现,离不开一位来自江苏泰州的中科院院士:“嫦娥之父”——叶培建。

  今天,这位“人民科学家”回到了故乡江苏泰州,出席2019金秋经贸科技洽谈会。

  作为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院士,当年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走上了探月道路。

  中国探月工程共分为“三大步”、“三小步”。“三大步”是指“探、登、驻”,即探测月球、载人登上月球、进驻月球。而第一大步“探”中又设置了“绕、落、回”,即绕月飞行、在月球表面着陆、返回地球。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据了解,研制嫦娥一号一共花费了14亿元人民币。叶院士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嫦娥一号在省钱方面做的“表率”:“研制嫦娥一号的花费,只相当于北京修两公里地铁用的钱。”

  中国探月工程立项之初就规定:每个型号的嫦娥探测器都同时生产两颗,单数编号卫星为主星,双数编号卫星为“备份星”,即使主星发射失败,备份星也能在解决故障后迅速发射。

  因此,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如何处置“备份星”嫦娥二号成为一大难题。

  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嫦娥一号已经取得成功,没必要再花费重金发射一颗“备份星”;另一种意见则以叶培建院士等为主,力主发射。

  终于,在叶培建等人的坚持下,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备份星”成功转正。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

  为什么叶院士要坚持发射一颗“备份星”?

  他认为,嫦娥一号虽然获得了月球的全图,但是分辨率不够用,仅有120米。同时,让嫦娥二号拍摄更清晰的图片,也能为之后嫦娥三号降落在月球着陆打下坚实基础。

  “嫦娥”会“战神”,更伟大的远征

  不过,嫦娥二号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在完成全部任务后,依然很“健康”的嫦娥二号接受了叶培建等科学家们布置的“附加任务”:首先是从月球轨道飞赴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获取大量太阳和地球的系统科学数据。之后又远赴700万公里,与以凯尔特人神话中“战神”命名的小行星图塔蒂斯来了一次高难度的“亲密接触”,二者“擦身而过”时相对距离仅约3.2公里左右,嫦娥二号也获得了这颗形似“生姜”的小行星的清晰照片。

  当时有人问如果“撞上”怎么办,叶培建说“撞上”正好,歪打正着,那就是我们撞上小行星了!

  嫦娥二号飞跃小行星图塔蒂斯的高度与飞机巡航高度对比

  目前,嫦娥二号已经成为一颗太阳系的小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行,预计在2020年前后,嫦娥二号将会回到地球附近。

  有了嫦娥二号成功“转正”的先例,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正面,完成落月任务后,大家对发射嫦娥四号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但很多人认为要“求稳”,嫦娥四号继续落在月球正面更为可靠。

  叶培建再次力排众议,在他看来,嫦娥系列的探索性卫星,应该去做更多“探索性的创新”。而通信信号等问题,应该交由“卫星的卫星”——中继星来完成。

  对于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号,叶培建院士说:“鹊桥”这个名字,我第一个大力赞成,它中继站相当于为“牛郎”和“织女”见面搭建的桥梁。

  鹊桥号连接嫦娥四号以及地球

  在叶培建坚持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

  对于未来,叶培建还有更多期待。

  嫦娥五号将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完成探月工程第一大步“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叶培建还说,“未来中国还将在月球建立科考站,初步形态将建在月球南极附近”。

  谈及为何要实施月球甚至是火星探测,叶培建解释道:“人类在地球、太阳系都是很渺小的,要想了解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不走出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对于家乡泰州,叶培建院士也是心心念念:我身上有许多东西是被家乡影响的,有许多习惯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未来泰州的经济发展应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在接下来的这个40年“跨”一个大台阶,从追求GDP 转向追求知识。

  (来源:江苏广电泰州中心站/邹文杰 高志鹏 沈骁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