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一生只为了修好每座桥 他让“中国造”桥梁“站”起来

2019年10月23日 12:50: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看“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让“中国造”桥梁“站”起来↑↑↑ 

钱塘江大桥

  在波涛滚滚的钱塘江上,有这样一座已经矗立近百年的大桥,它是钱塘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它的建造者正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茅以升。

茅以升

  1896年,茅以升出生于江苏镇江,不久后随家迁居南京。从小,茅以升就勤奋好学,像很多孩子一样,少年时代的茅以升有着很多理想,数学家、铁路工程师都曾是他憧憬的职业。他的人生轨迹看似与桥梁建造永远都不会有交点,但直到10岁时的一场意外悲剧让这一切都改变了。

  那年端午节,很多南京市民涌到秦淮河上的文德桥看龙舟赛,由于人多拥挤,年久失修的文德桥坍塌了,造成近百人溺水的惨剧,遇难者中就有茅以升的同学。当时他便立下誓言,“造桥造不好还不如不造,我长大了要造桥,一定造一座永远不塌的桥”。

康奈尔大学授予茅以升的硕士学位证书

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授予茅以升的博士学位证书

  此后,茅以升发奋刻苦,把时间看得比金子还珍贵。吃饭时,他不得不改变右手拿勺的习惯,改用左手拿勺,右手拿笔,随时记下想到的问题。他的头脑里终日闪动着桥梁,图纸,公式,定律,假设,实验。夜晚,他经常起床将随时想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随手钉在墙上,整个房间挂满纸条,像开展览会。就这样,22岁的茅以升便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又在两年时间内,他修完了三科学业,学会了两门外语,写下了3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这篇论文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达到了当时世界级水平。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创校以来的第一位工学博士,并获得康奈尔大学“菲蒂士”金质奖章。

  24岁博士毕业后,茅以升回到母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也就是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任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教授。1934年,当时的浙江省政府决定,在来往交通只能用渡船的钱塘江上修建一座跨江大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茅以升。

钱塘江

  当时杭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钱塘江上建桥——不可能”,比喻一个人异想天开,可见钱塘江修桥的难度。为什么钱塘江修桥这么难?主要是钱塘江上举世闻名的大潮水和江底深达40多米的流沙。

  最初接到这个任命时,茅以升的心里也充满了矛盾。在《钱塘江建桥回忆》一文中,茅以升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心情“现在有人居然要我去造桥,而且去造钱塘江上的一座大桥,这怎能叫我不动心呢?但是稍微考虑一下,种种问题就都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不造桥则已,要造桥总有这些问题,我是学桥梁的,难道要我造桥,能知难而退吗?……”

第一辆火车顺利通过钱塘江大桥

  最终,茅以升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历经924天,在1937年9月26日凌晨4点,四面八方汇聚来的人群,站满了大江两岸。当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桥面时,“钱塘江上建桥——不可能”的俗语被打破了,人们都说这是一座“争气桥”。

被炸后的钱塘江大桥

  但这座大桥却“生不逢时”,就在大桥建成89天后,因为抗日战争形势的逼迫,茅以升不得不挥泪炸掉大桥的主体部分,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陡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1954年,大桥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重新修复,兑现了他当时立下的复桥誓言。

茅以升

  建国后,茅以升依旧为祖国的桥梁建造事业奔忙,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等一系列桥梁都有着茅以升奋斗的身影。除了修桥,茅以升还非常注重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桥梁建造工程专家,他们让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桥飞架在祖国南北的大江大河甚至是大海的两岸,让天堑变通途。

珠港澳大桥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一生只为了修好每座桥,就是茅以升最朴实的奋斗目标。如今的中国,在基础建设领域已是世界顶尖,珠港澳大桥、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矮寨大桥等世界级桥梁都凝结着一大批像茅以升先生这样伟大奋斗者的辛勤汗水。“中国的江河上没有中国人桥梁”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遍布世界。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我苏网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