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亭湖区新兴镇西北侧,有一个双烈村,这个村子因王荣贵、倪从新两位烈士而得名。70多年来,两位烈士的英雄事迹被后人代代传颂。
双烈村党群服务中心。
如今,在这块烈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上,正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稻蟹种养、稻虾种养、大棚蔬菜种植、生态藕种植、畜禽养殖业不断涌现,该村的现代农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在文明城市创建触角延伸的过程中,该村村民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村居环境更加宜居,展示出这个“英雄村”整洁、文明的崭新面貌。
烈士精神:
激励后辈勇往前行
“父亲为革命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了我一辈子。”在烈士王荣贵之子王立庚家中,醒目地挂着“光荣人家”牌和他的父亲被追认为烈士的证书。谈起父亲,王立庚告诉记者,1944年7月19日,盘踞在新兴场据点的一批伪军,沿串场河西岸,向北下乡扫荡,王荣贵所在的四区游击队,获悉情报后,准备在伪军扫荡回程途中打阻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子弹都打光了,父亲与伪军展开肉搏,最终因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倪从新与王荣贵有着相同的贫苦出身,也是同年投入革命,曾担任村长。1947年2月,倪从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23日深夜,叛徒带着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反动派士兵包围了倪从新烈士的家,他不幸被捕,敌人将他五花大绑进行突击审讯。
双烈村原会计王立坤说:“敌人对他用尽酷刑,逼迫他交出当地共产党员名单及其活动情况,他坚贞不屈、只字未吐,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壮烈牺牲,年仅40岁。”
今天,两位烈士长眠在新兴烈士陵园。每逢重大节日,各界群众都会自发来到这里悼念烈士,清明节更是人潮如涌。双烈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董庭林说,该村还有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倪学凤、唐高顺等老英雄,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当地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以及知识分子。
为了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志向,亭湖区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铁军传人”红色寻访活动。今年9月开学后,盐城市新洋实验小学、新洋第二实验学校、亭湖小学的学生陆续来到双烈村,听老村长讲述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查阅历史文献、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小学生陈鑫说:“大家都被烈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一定会向烈士们学习,长大后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报效祖国。”
高效农业:甩掉“薄弱村”帽子
玉林畜禽专业合作社。
穿过双烈村宽阔平坦的乡间马路,绿油油的水稻随着微风轻轻摇摆,阵阵稻香扑面而来,连片的藕塘静待收获,秋熟作物长势喜人,现代化的养鸡场里一片繁忙……处处显示出蓬勃的生机。
“这上百亩藕塘里水上有莲子、水下有莲藕和龙虾,‘莲藕+龙虾’的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帮助我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路。”童达军告诉记者,一个偶然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藕塘可以混养小龙虾,抱着闯一闯的心态,童达军争取村里的支持向村干部问路子、找帮助,先从流转土地着手,保证生产用地,随后精心挑选藕种、培育、选育。“今年的行情不错,每亩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童达军高兴地说。由于收益好,童达军还雇请了七八位村民来打工。农忙时节,工人每月可以领到两三千块钱工资。
10月15日,一辆满载苏北土鸡蛋的卡车从双烈村驶向上海市区。在双烈村玉林畜禽专业合作社的饲养场内,一列列配有自动供水、投食的现代化鸡笼一字排开,蛋鸡就住在这样的“标间”里,怡然自得地啄食、喝水。养殖工人手持蛋托,正在捡刚产的鲜鸡蛋。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与上海市农工商超市等农贸市场达成合作,今年来,鸡蛋销售额近2000万元。村民李春兰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可以拿到工资2000多元。李春兰说:“我在这里上班两年多了,收入不错,还能学到养殖技术。”
“三组流转土地发展‘生态藕+龙虾’项目,四组流转256亩搞稻虾综合种养,六组土地流转用来经营稻蟹综合种养,这几项加起来村集体收益就有7万多元。”董庭林告诉记者,过去,双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1万元,属县级经济薄弱村。2019年,双烈村制定了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规划,通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不足1万元,目前已达到29.25万元。全村大棚蔬菜种植数百亩,规模养殖户近30户,60%的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耕模式中解放出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00元。
集体有了钱,双烈村同步加快了民生工程建设。今年年初全村还有4230.4米道路未浇筑,目前已经实施完毕,全村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并做到条条有人管护、有人保洁。兴修水利,疏浚双合河、四浪沟、老西界河北段和九组生产河等河道共5200米,确保农业生产实现旱涝保收。
乡村文化: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村民在图书室阅读。
在双烈村的发展思路中,“只有口袋、脑袋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
今年国庆前夕,盐城市书画院、市书法家协会的十多位书画家受邀走进双烈村,通过书法和绘画的形式,展现双烈村的光荣历史,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烈士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广大村民在党和国家各项农业、农村惠民政策下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现场,书画家们留下了近百幅佳作,除村里留作公共场所宣传和展示外,还赠予了周边村民。
双烈村的乡村大舞台坚持每月一台戏,主要上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剧。节目紧扣主题、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将惠民政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工作向村民进行宣传,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
董庭林说:“把村民都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中,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就会逐渐减少,凝聚力就会增强。”
据介绍,双烈村现在拥有藏书千余册的乡村图书室,公共健身房和露天电影集中放映点。“到了晚上,广场的音乐一响,村民们到广场上参加活动,心情舒畅,睡得特别香。”村民陈建说,以前就是白天干活,晚上睡觉,现在的生活非常充实,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随着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率的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得到提高,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董庭林说,现有的村党群服务中心面积小不达标,服务功能不全,村里计划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将原党群服务中心变更为村卫生服务站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村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