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书院?
要是你熟知“四大书院”
还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
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书院
机智如你,点个赞
扬州古代其实也有家著名书院
几乎与“四大书院”齐名

作为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
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遗迹
它今天以书院博物馆的面貌亮相
来看关于梅花书院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次讲学,梅花书院前身横空出世

广陵路248号,扬州梅花书院遗迹所在地。
这家可上溯到明嘉靖时的著名书院,曾几度迁址。
最初在广储门外梅花岭畔,
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于东关街疏理道口,
两年后又迁至左卫街(今广陵路)。

它的首次亮相,还没被冠以“梅花”这个美丽的名字,而叫“甘泉行窝”。
行窝,典出《宋史》,后指可以小住的安适之所。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国子监祭酒,即中央政府负责教学考试的官员湛若水,来扬州考绩讲学,一时间向他求教问学者很多。
他的学生葛涧、葛洞兄弟特地为其师在广储门外建“行窝”,作休憩、讲道之所。
湛若水,号甘泉,而此行窝又在扬州甘泉山之余脉,名、地正巧相合,遂命名为“甘泉行窝”。
湛若水可能没想到,这里会成为梅花书院的前身,日后更成为扬州的文化教育中心。
数次改名,书院历史跌宕起伏

就在“甘泉行窝”建好后的次年,巡盐御史朱廷立将其改建为“甘泉山书馆”,后来又改名为甘泉书馆、甘泉书院。
遗憾的是,甘泉书院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废圮。
转眼过去三十余年,时间来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
扬州知府吴秀浚城河,积土成岭,上植梅花而成梅花岭。又于岭前建偕乐园,作为在扬州停留的州县官吏休憩之所,并将这些建筑作为诸生讲学之所。
吴秀,除了修造梅花岭,还主持过几件对扬州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
比如,重建扬州大明寺。
比如,重修扬州平山堂,此后的平山堂逐渐恢复宋代往日繁华景象……

后来,巡按御史牛应元来到扬州时,又将这里改为崇雅书院。
明崇祯年间,魏忠贤大禁书院,崇雅书院被毁。
从甘泉行窝、甘泉山书馆、甘泉书院,到崇雅书院,
数次改名,它又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寂,梅花岭上,它正等待着又一次重生!
一次重建,梅花书院定名亮相

从明到清,全国兴建书院之风又起。
康熙南巡,赐“经术造士”匾额于扬州安定书院,激发了盐官、盐商和乡宦办书院的积极性。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曰琯于崇雅书院旧址——梅花岭建起了梅花书院。

这里要重点介绍下马曰琯,这位清代著名盐商,不遗余力资助扬州文化事业,还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贵人。
由于创办人马曰琯的经济、文化特殊地位,加之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全国教育界的目光,都投向梅花书院。
一次改革,梅花书院“民转公”

书院是民间的教育机构,初始于唐代,到宋代逐渐成熟,明清时期逐渐向官学化发展。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两淮盐运使朱孝纯官办梅花书院,邀请姚鼐出任梅花书院山长(院长)。

姚鼐,梅花书院第一任山长,“与时俱进”这个富有时代感的用词,最早就是他说的。
梅花书院日后能够如日中天,也得益于其“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梅花书院附设“孝廉堂”,举人们进京赶考前,在此集中培训,接受名师指点,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补习班”;
两淮盐运使的曾燠亲课诸生;
两淮盐运使阿克当阿为梅花书院“扩招”,提高“奖学金”,此后到书院就读的外地举人发展至一百余人。
状元辈出,让梅花书院名声大振

史料记载,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
清嘉庆十四年(1809),梅花书院实行官办的三十余年后,再次迎来它的“巅峰时刻”。
当年,一次送考有4人被选中,其中洪莹殿试第一,中了状元。这也是清代从扬州考出去的最后一位状元。
洪莹,字宾华,号钤庵,安徽歙县洪源(洪坑)人。其父在扬州经营盐业,他随父寄居扬州。
洪莹考上状元后,曾被人恶意中伤,尽管前行的道路障碍重重,但谣言最后都被一一破除。
当年10月,扬州盐政使阿克当阿进京参加嘉庆五十大寿庆典,嘉庆皇帝亲自询问洪莹家世,评价洪莹有“真才实学”。
洪莹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并任内阁中书,掌修国史。
浴火重生,原址建多所扬州学校

明朝嘉靖年间,废圮
明朝崇祯年间,被毁
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梅花书院命运多舛,文脉从未中断
同治五年(1866年),盐运史丁日昌在东关街重建书院。
两年后,该处让位于安定书院,梅花书院迁至左卫街(即今天的广陵路)官房,即今址。
浴火重生、迁址广陵路的梅花书院,又一次迎来巨变。

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办学堂、废科举。
扬州的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为校士馆。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两淮盐运使赵滨彦又将三校士馆合并为一,称为尊古学堂,并将学堂课程改为经史词章,另增加了算学一门。
光绪末年(1908),尊古学堂改为两淮师范学堂。
延续千年的扬州书院教育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国元年(1912年),这里改为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民国四年(1915年),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迁至城西隅大汪边新址(今扬州中学所在地),原在缺口街以民房作校舍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迁至此处办学。1927年,设于扬城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和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合并,定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1972年改为扬州七中,
1980年改办扬州职业技术学校。
日前,经过布展升级的梅花书院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广陵小学的一部分,梅花书院日常管理与使用由广陵小学负责。
从梅花书院到广陵小学
近五百年时光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
的教育核心流传至今
梅花书院就是历史的缩影
见证扬州重文兴教之风世代绵延





